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2.
电视诗《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制作完并播出了。回过头来谈这首电视诗的创作经过,我不知道能有多少话可以说。诗是诉之于心灵的艺术,电视诗亦是如此。创作的过程,意味着心灵的煎熬及在煎熬中挣脱一切可能的束缚。无须回避,在《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这首电视诗里,凝结着我的冲动与欲望。这种冲动是创作时的躁动,这种欲望则是通过我的创作完成对观赏者的冲击与震动。如何超越平面化的文字语言,进入视听表达的立体转换,是我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3.
“鲜花开在高高的树上/如同往事的忧伤/青春和太阳传唱我一生的愿望/岁月的打击于我是一种深远的幸福/我写下的诗歌只是回声……”这是瓦当的小说《从白沙瓦到纽约》中引用的一段诗句,是女主人公冯露背诵给她初恋男友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首诗应该就是瓦当本人早年的诗作了。  相似文献   

4.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大会,到会廿一人。我父亲是十二个发起人之一,他没到会,躲在甪直一门心思作新诗。其中一首是受了我的触发,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教育诗,题目是《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5.
最近从友人处提到了一本《千家诗》。这本诗选我儿时只看见过,却没有读过.这次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发现有署名司马光的一首绝句《客中初夏》,其末句云:“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一下发蒙了.前些日子我还在《闲话》中说宋人不可能看见向日葵。司马光的诗不是要打我的耳光么?急忙找来《四部丛刊》的影印绍兴本《温国文正司马光文集》,一查,没有发现这首诗。我就怀疑它是明  相似文献   

6.
1920年7、8月间,我父亲郑振铎还是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的学生。一天,他和好友——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耿济之偶然得到了一本俄文版的题名《赤色的诗歌》的诗集。父亲和耿济之把其中的25首诗都读  相似文献   

7.
军营也甜蜜     
《春潮》这幅作品,在尺幅之间容纳了那么多微笑与甜蜜,饱含了那么多青春与幸福!这是一首赞美青春的诗,也是一幅纪录幸福的永恒瞬间。 军事摄影以壮美的美学特征,定格了中国军队变化万千的瞬间,纪录了中国军人的  相似文献   

8.
收音机里正在播放一首臭歌,叫《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看看这歌名就让人反胃。怎么不叫《我是幸福的,你是快乐的》或《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呢。猫腻就出在这幸福与快乐的你先我后上,是典型的爱情“奉献”者的虚假论调。 幸福的大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快乐则是满意就好。可见,幸福比快乐“厚重实惠”得多,这是其一。其二,  相似文献   

9.
《云笈七签》卷九六有八首诗,部分或全部地在《孟东野诗集》、《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里出现。前人论证其中七首为魏晋时《南岳魏夫人传》的降真诗,有四首乃孟郊改作。本文在此成果基础上,指出这四首诗乃羼入《孟东  相似文献   

10.
正小时候翻阅父亲吴奔星1930年代主编的诗刊《小雅》,对两个名字出现频率很高的诗人总是搞不清楚,甚至混淆:一个是路易士,一个是史卫斯。或许是两人的名字都有点欧化吧。及长,知道诗人路易士原来是父亲1930年代的老友,后去台湾,1950年代初以纪弦的名字开创了台湾现代诗派。至于史卫斯的下落,则长期不明,但我对他的好奇,却始终没有淡漠。尤其是上大学后,老师布置了一首英文诗的写作,我以《Forget Me not》为题,写了一首短诗,得到老师好评。几年后,我再翻阅《小雅》杂志,发  相似文献   

11.
我在八九岁时,第一次写了一首诗。 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的大亨,派拉蒙制片公司的经理。母亲在各种学术活动里是个领袖人物,帮忙把“文化”介绍给二十年代充满活力的好莱坞。 母亲读了我的那首小诗,哭起来了。“柏弟,这  相似文献   

12.
诗的跃进     
大跃进中,连作诗也“放卫星”。心里想到什么,说出口来又顺溜,那就是诗。男女老幼都作诗,屋里墙外都是诗,村村都开赛诗会。我父亲也忍不住,写了不少“大跃进式”的诗。四月中旬,他受天津茶淀青年农场邀请去参观,看了大田、牧场、果园、苗圃,跟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一同耽了两整天;用他们的口吻写了两首新诗,《种桃树》和《拾粪》。五月二十,各文化团体去十三陵工地慰问,父亲参加了;回家来兴奋得说个没完,第  相似文献   

13.
罗嗦诗     
相传,古时候有人写了一首《宿山房即事》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故意写来挖苦那些罗嗦作品的。时至今日,类似这首诗那样罗嗦的东西,在报刊上仍然到处可见。有一篇《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14.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4,(2):27-29
景端同志:我翻译的《堂吉诃德》里,没有翻译开卷十一首塞万提斯自撰的赞美诗。我不翻,是经过再三斟酌的。翻译这组诗的一位英语译者说:绝大多数译者不译这十一首开卷诗;这一组诗,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好,却和全书宗旨是协调的,而且《前言》里已提到了,不该略去。我亦深以为然。我细细读了塞万提斯的《前言》(Prologo),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楫居耻圣明。坐 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无疑是一首好诗。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写作时间、背景和孟氏写这首诗的目的把握得不准确,因而对它的理解便颇有出人。对孟氏的这首诗,向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 九龄为相,孟浩然曾西游长安,希望 得到引荐,用这首诗赠给当时在位 的张九龄,表示了从政的热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唐诗选》上册P.62页这种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本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编排上都堪称糟糕之极的书。其书题为《一场情丝一场梦:港台情诗三百首》。花了4元多钱忍痛购买回来,不禁大呼上当。首先,这本所谓的“诗集”里到处充斥着近些年港台流行歌曲的歌词,虽署“诗三百”,实际上仅240首,而其中笔者可辨别是歌词的就有177首之多,占总数的74%。诚然,诗歌入乐,歌词入诗,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古代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都以入乐为主要特点。一些当代流行歌曲的词作者也比较注重歌词的润色,亦有部分歌曲是由诗谱曲而成的。但诗与歌词毕竟  相似文献   

18.
编入《漂泊的湖》中的诗和散文,乍看起来都很平淡,但处处渗透着作者感人至深的乡情。若从书中任意抽选一首诗来玩赏,你可能会认为这写得不如她的《无泪的诗》、《盼望》等等那么哀婉动人。但将它放在《漂泊的湖》中,从整体来看,这一首首看似朴实淡泊的小诗,凝聚成一颗异乡游子的漂泊的心,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深沉力量。她常用故乡的风光、故乡的物产以及对  相似文献   

19.
它是一首歌,吟唱了成长的诗意,它是一首诗,书写了飞翔的憧憬。这如歌如诗的它就是《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收录了22篇作品,多角度地传达了薛涛对成长的感悟与思索。《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惊喜》、《我的宋朝朋友》是其  相似文献   

20.
《永乐大典》卷2264载自居易《湖上春行》诗二首,有人断定其二为佚诗(见《文献》1997年2期童根羽文),其实不然。这二首诗均被收入《全唐诗》。第一首在卷443,第二首在卷446,只不过前诗题作《钱塘湖春行》,后诗题作《春题湖上》,仅有几字不同。可见二诗并非佚诗。《永乐大典》把二首诗作同一诗题下之组诗处理,《全唐诗》则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