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琵琶独奏曲《点》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作品,利用书法艺术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并且融入秦腔等民间音乐元素,传统乐曲与现代的创作技巧相结合,中西式节奏的结合等等手法进行创作的现代琵琶独奏曲。本文对于这首乐曲本身的曲式结构、作曲技巧、节奏特点以及它的创作意义方面来剖析琵琶独奏曲《点》的深入诠释,通过这首乐曲的分析探究现代琵琶音乐创作发展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音乐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音乐的风格多样化、音乐的流派众多、音乐的创作理念个性自由,这些都表现出20世纪以来音乐多元化的特点。音响分析是以音响为出发点,对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种补充,它与20世纪以来电子音乐的创作大多以声音为载体的创作观念相吻合。传统乐器音乐主要是通过组织音符来实现,而电子音乐从声音出发来组织音乐,记谱、音响上的差异使得电子音乐的分析无法精准的用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传统的音乐分析法来分析。笔者的初衷是在归纳总结电子音乐的音响分析手段上作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并希望能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是20世纪音乐文化跨时代的杰作.他那独特的音乐思维,新颖而别具一格的旋律、和声、调式为音乐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拟通过分析他的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特点,从而展示他独树一帜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的外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民族化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其中西方各主要音乐流派的创作技法及创作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些流派的活动客观上构成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风格探索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进程中,音乐创作的理性化和音乐创作的多元化贯穿了20世纪音乐发展的历程.作曲法则的发展、音乐创作思维的多元化以及感性的回归与理性的融合等是其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孔雯文 《文教资料》2008,(16):69-70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延续了民族化的发展方向,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本文将这些钢琴作品分为三类进行了论述,展现了我国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的创新性、民族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德彪西是20世纪法国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他在古典主义创作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的创作技法与19世纪作曲家大不一样。本文从创作技法着眼,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和弦运用、调式音阶等部分的运用,给初步学习20世纪音乐创作的读者提供一个小小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故的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先生的音乐创作在20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钢琴作品一直是我国作曲和钢琴教学的经典教材,成为音乐会上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今年是丁善德诞辰101周年,为着深切缅怀这位杰出大师,激励我们继续发扬他的创作遗产,开拓钢琴艺术新天地,本文拟对丁善德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部分的艺术特色作专题性的探讨。丁善德先生于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起先师从琵琶名家朱英学习琵琶演奏。不久,便以钢琴为主科,师从原圣彼得堡音乐院教授查哈罗夫攻习钢琴。在校期间,经常参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20世纪50年代的《天仙配》对黄梅戏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黄梅戏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获得发展,对经典唱段的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前辈作曲大家的音乐创作理念及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勋伯格完成第一首无调性音乐作品开始,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音乐语言、创作手法应运而生,无调性成为20世纪音乐创作的标志性音乐语言。同19世纪相比,20世纪音乐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各种创新的思想和技法。艺术作品同其观众的关系应是美学、心理学、社会诸条件的总和,20世纪许多音乐创作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其日益深奥的音乐语言使观众不断减少,因此引起了许多作曲家的关注与思考,掀起了一股强大的音乐修正与回复浪潮。  相似文献   

11.
琵琶在明清时期十分兴盛,与同时期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荣俱荣的大好局面,明清时期的琵琶在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民间音乐中主要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并且广泛运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相长.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音乐艺术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以琵琶艺术为例,具体阐述了和谐理念在琵琶艺术中的灵魂作用,进而提出了和谐理念不仅是琵琶艺术而且是整个艺术门类的灵魂所在,是哲学指导艺术均衡发展的纲领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二度创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它的认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二度创作是使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琵琶艺术在近代得到了历史性的飞跃,对二度创作的研究也有所发展。二度创作要受历史条件和人条件的影响。对于琵琶艺术的二度创作,我们要根据琵琶艺术自身的特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和民族音乐的精神来做好这件事情。  相似文献   

14.
琵琶艺术的巅峰在唐朝,唐诗之于琵琶,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上突出体现了姊妹艺术的特点。了解唐诗与琵琶二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强调当代琵琶乐手研习唐诗是一门必修之课,在灵魂深处熏染唐诗博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使演奏技艺与演奏内涵相辅而进,达到更趋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琵琶乐曲《天鹅》是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创作曲"人生篇"中的一首。针对演奏者表现乐曲《天鹅》的两种错误倾向,从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技术技巧、音乐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决演奏者在演奏乐曲《天鹅》中出现的"重技轻艺"、"重艺轻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霸王卸甲》的背景、传谱、题材、演奏形式等进行探析,挖掘琵琶“以悲为美”的器乐特性,从表现、手段上加深对乐曲艺术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决定的。本文从高校开展传统音乐课程的意义以及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阐述高校的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是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以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得到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赞誉,因而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提倡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自然、积极主动地融入音乐教学,体验音乐的魅力,提升音乐的素养,进而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