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所蕴涵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计算器寻找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特级教师严育洪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设计由形到意蕴藏规律、由点到面探索规律、由浅入深应用规律、由此及彼联想规律这样四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更让他们收获了"规律的探究有规律可循"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2.
徐影梅  陈喻 《贵州教育》2009,(24):25-27
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增强自主探索规律的自觉意识,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苏教版数学教材将"商不变的规律"正式编在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以期在提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乘除法技能的基础上,探索发现乘、除运算中所包含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初步应用所学规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感受及体验规律学习的实际价值。但谈到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素材时(如图1),  相似文献   

4.
高飞 《教学与管理》2014,(11):49-51
苏教版数学教材将"商不变的规律"正式编在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以期在提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乘除法技能的基础上,探索发现乘、除运算中所包含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初步应用所学规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感受及体验规律学习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第一课时教材以36×30=1080为例,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填表。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最后得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  相似文献   

6.
就数学教学而言,我觉得更多地应该由"静态"的数学向"动态"的数学转移。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线索,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探寻和理解知识与观点背后的价值意义,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思辨与自我建构,发展思维,生长智慧。"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节课,主要是借助计算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一般过  相似文献   

7.
本教学设计通过游戏巧妙运用“缺8数”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彰显计算器的优势。通过数学阅读,帮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发展与进步的历史。在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领略数学的美妙,感受数学的和谐与神秘、抽象与统一,激活数学的文化元素,享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三次教学设计及反思探寻“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1页例题1、2以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的“探索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在第一学段已经积累了部分“探索规律”的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其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乘除法运算的一些规律。乘除法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苏教版教材低年段教学中涉及“探索规律”的知识为例,从结构化视角对教学进行探讨。从语言支撑、探究方式、结构化教学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学习”这一过程来掌握找规律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提供了一些具有特定结构、隐含简单规律的计算,以帮助学生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不断地猜想——尝试——验证——再猜想——再尝试—再验证,促使学生深刻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省铁岭市第十六中学数学教师王启民同志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 ,潜心研究出“平面几何统一证明规律”教育科研成果。该项成果已被省教委和省科委联合组织的专家组鉴定通过。“平面几何统一证明规律”提出了 :“三个分解理论”(代数的三大运算定律、对应规律、定理的两条共性) ,“四个分解工具”(演绎规则、引线规则、判定规则、定理规则) ,总结出“五条规律”(几何图形定性、定量分解规律、等量代换规律、一题多解规律、选择优解规律)。这就使平面几何证明由难变易 ,由无从下手到有规律可循 ,解决了长期困扰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疑难问题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预测选优、多向发散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能力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独到的指导意义。本刊将四期连载该规律 ,以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学生已经学习的数、式、运算以及直观认识的图形在各单元中分散安排探索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式、运算以及图形排列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更是根据内容每册各独立编排一个"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从丰富的探索规律内容中引导学生探索一类又一类典型现象的规律。尤其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蕴含规律的情境不再简单直观,而是偏向于复杂内隐,其中隐含的规律都是要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才能被探索和发现,这就意味着"探索"的过程成了寻找规律的重中之重,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探究方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文笔者以"和与积的奇偶性"为例,提出"探索规律"教学的"四重奏"。  相似文献   

14.
高峰龄 《江苏教育》2008,(12):20-22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3~8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规律。 2.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应用、贯通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教师安一定的规律,把课堂中的各个要素(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学生、设备环境等)有机结会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要素不是单一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去探索利用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 一、以学生力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明确学生的学习规律,利用这些规律采设计自己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规律主要有: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我要学”…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探索规律"这一内容,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亮点之一,主要分布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教学实际中,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有利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1页“试一试”中有一道探索题: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用计算器求出它们的积,积大者获胜。编者的意图,一是为巩固计算器的操作,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两个数相乘得到尽可能大的积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内容与目标,凸显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苏教版教材精心设计了两个学段“探索规律”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仔细研究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教学活动是自觉能动的活动,教学不仅以感性认识的形式让学生识记概念、公式、规则和原理,而且还要通过理性认识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分析和把握课本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这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和把握解题规律呢?这里仅以笔者在数学复习中的一些体验来予以说明。“圆”和“相似形”这两章中有大量地关于证“比例式”和“等积式”的例习题,这类题涉及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如能熟练地掌握这类题的解法,这两章的知识就能前…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数学规律需要不断猜想、尝试、验证,如此循环反复,才能得以发现.但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往往出现"意外";而对于教师来说,怎样让"意外"转化为收获才是关键.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的教学实录为例,重点浅析其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及相应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