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版本多种。《玉台新詠》、《艺文类聚》、《乐府诗集》、《古乐府》等一些早期宋刻本中,是“汝今无罪过”;后刻的《诗乘》、《古诗源》等,则把“无”改成“何”,是“汝今何罪过”。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收的《孔雀东南飞(并序)》,是属后者。“汝今何罪过”,口语是“你现在有什么罪过”,这是一个表否定的诘句,意思是“没有什么罪过”。表现的是刘母见到“不迎而自归”的女儿是谅解,是同情。然而,这与人物——刘母的性格心情和故事情节都不符了。  相似文献   

2.
《齐桓晋文之事》里有“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一句。这一句如此断句(即在“觳觫”后点断,把“若”点归“无罪”),大概是从宋代朱熹开始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在“觳觫”二字后注曰:“觳,音斛。觫,音速。觳觫,恐惧貌。”显然,朱熹认为“若”不应与“觳觫”连读,而应与“无罪”连读,所以他在“觳觫”下作注;如果他认为“若”应与“觳觫”连读,那他的注必然在“若”之后。从朱熹以后,各种版本都沿袭此解,高中课本选文也是这样断句。笔者初读时就觉得“若无罪”很别扭;后来读杨树达著《古书句读释例》和《词诠》,杨的断句为:“…  相似文献   

3.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4.
关于《孟子·梁惠王上》中“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的句读后世一直有争议,前贤各持观点。对“若”的解读是断句的关键。“若”当训“其”,是指示代词“它”,指代“牛”。基于此探讨断句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一句 ,课本注释为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 ,又是宾语前置句 ,应为‘未尝 (碰 )技经肯綮’。之 ,助词 ,起提宾作用。”把此句看作是用“之”提宾的宾语前置句显然是正确的 ,但若说它亦是谓语省略句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要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弄清“未尝”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未尝”在古汉语中可以作为一个表示否定的凝固形式而出现 ,可解释为“不曾”或“没有过”。如同一篇课文中的“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句及《战国策·魏策》中的“臣未尝闻也”句 ,其中的“未尝”就都是这种凝固形式。…  相似文献   

6.
吴伟 《学语文》2008,(3):48-48
《孟子》中“若”字共出现96次,而《齐桓晋文之事》中就出现了11次,其例如下: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6)若是其甚与?  相似文献   

7.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高五册《复庵记》) 其中“若揖让乎其间”一句,课文注释为:“(这些山峰)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一句注为:“(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仿照着)这样做的。” 课文注释认为前句省略的主语为“山峰”,文意上滞碍难通。假如这句是形容山峰姿态的话,那就应紧接在形容山势的第一分句之后,这样才承接自然。且“其间”二字,也难于落实。课文注“其间”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9.
在高语四册的《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编者将“霍然”一词注释为“突然”,笔者实不敢苟同。诚然,《辞海》将“霍然”注为“突然;忽然”,似乎已无疑可质。但词语的解释决不能离开具体的句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嘛。且看《辞海》所引的例句吧:①“焕然雾除,霍然云消。”(司马相如《大人赋》)②“涊然汗出,霍然病已。”(枚乘《七发》)这两句中的“霍然”均为副词,注为“突然;忽然”是正确的。我们再看一看《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的例句:“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显然,此句中的“霍然”与上两句中的“霍然”词性并不相同,若仍将它释为“突然”,就很不恰当了。  相似文献   

10.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此句中的“觳觫”(下面用“~~”表示),自东汉以来,约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恐惧的样子;赵岐《孟引文下注云:“~~”,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孙奭疏云:“王对牵牛者曰:‘舍去之!我不忍其牛之恐慄,若无罪之人而就于所死之地者也’。”另外,早于赵岐的王充对“~~”大概也有这样的理解,《论衡·恢国》:“齐宣王怜衅钟之牛,睹其色之~~也”;又云:“君子恶不恶其身,纣尸赴于火中,所见悽怆,非徒色  相似文献   

11.
阅读文言句子 ,中间往往需要停顿 ,以舒缓语气 ,判明句意 ;倘若一气直下 ,或停顿不当 ,就会曲解文意 ,铸成大谬。例如 :1.“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梓 ,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句中的“其实” ,是两个词“其 (橘和梓 )”与“实 (果实 )” ,不能连读 ,中间应有停顿 ,读成“其 /实味不同”。2 .“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该句不少人读作“半山居/雾若带然” ,将“居”误解为“居住” ,动词 ,成了“半山居”(主语 ) ,“雾若带然 (主谓短语作谓语 )”。“半山居”怎么是“雾若带然” ?费解。拟读作“半山居雾 /若带然” ,…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1990年10月版)第一册的《赤壁之战》中,有两个字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值得商榷。在此,我们不揣浅陋,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关于“操军方连船舰”中“方”之解释此句在课本上没有注释,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三选了它作为例句。1990年12月版的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的参考答案(第211页),它解释说:“正。副词”。在教参上附录的译文中,此句也被译为“曹操的军队正连接战船”(第221页)。把此句中的“方”释为时间副词“正”的解法,大约是取自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一书…  相似文献   

13.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14.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清人刘熙载说:“太白诗虽若界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诗概》)《早发白帝城》(第五册35课)“文势奔放,如飞电过隙,骏马注坡”(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然而,“放言实是法言”,对比即是其中一法。全诗仅四句二十八个字,我们却能找出四、五组对比来。“朝辞白帝彩云间”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对比。这是出句与对句之对,由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组成。其一是“辞白帝”与“还”“江陵”一对动作;其二是“朝”与“一日”一对时间。这里,实际上是点化典故“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这两句已将舟行迅速之意写尽”。(《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16.
最近讲到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有一个句子“戍卒叫,函谷举”,这个句子一般都看成被动句,翻译成“戍边士卒一声叫喊,函谷关就被攻占了”。这里虽然没有任何词语能够翻译成“被”的意义,但根据上下文的文意,这个句子必须翻译成被动,这种被动句可以叫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或“意义上的被动句”,也就是说“被”字是翻译句子时根据文意加的,而其中的“举”字应该翻译成“攻占、攻取”等义。但是,跟随课本的非常权威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文言文必读(必修3—5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设计的习题却把“举”翻译成“被攻占…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3年第 5期《简易逻辑中的常见错误》(以下简称为《错误》)一文中出现了几处错误 ,本文剖析一下这几处错误 .《错误》一文中的例 7给出命题 p :“若x2 + y2 =0 ,则x ,y全为 0” ,认为命题 p的“非”是┐ p :“若x2 +y2 =0 ,则x ,y不全为 0” .《错误》一文中的例 8给出命题 p :“若x =2或x= -1 ,则x2 -x -2 =0” ,认为它的“非”是┐ p :“若x=2或x =-1 ,则x2 -x -2≠ 0” .这两个例子犯了相同的错误 .错误就是把“若A则非B”当成了“若A则B”的否定命题 .《错误》一文在例 8的后面有一段小结 ,其中有一句是“否…  相似文献   

18.
“若厥株拘”,语出《列子·黄帝》和《庄子·达生》篇,历代诸家解释不一,聚讼纷纭。 郭象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作注说:“不动之至”。这是提示句意,基本精神是对的,但未及疑难字句的训释。成玄英疏云:“拘,谓斫残枯树枝也。”,疏对“拘”字的解释决不可信,因为从来没有这种用法。 陆德明《经典释文》:“本或作橛,同。…李(颐)云:“厥,竖也,竖若株拘也。”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景宋本、古逸本作橛。”按,作“橛”是。《说文》:“厥,  相似文献   

19.
“读先乎句”是《马氏文通》自创的语法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读”在先、“句”在后组成的一种“读+句”句型。“读先乎句”可归为今天的3种句型的8个小类。《马氏文通》在讲“读先乎句”时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例,被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不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语文基础知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第1版,1991年6月第4次印刷)的语法部分,有三个析句误例,需加以指正。1、没有爱便没有生命。(见第219页)编者把“没有爱”这一动宾短语视为全句的主语。笔者认为,此例不确。大家知道,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而此句中的“没有爱”与。便没有生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其实,此句不是单句,而是一个紧缩复句;它以单句的形式表达了复句的内容,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