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     
《语文学习》2010,(3):79-79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伪问题.——钱学森的大成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通才教育的别名。钱学森.难道不知道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所遵循的通例?也许.这里蕴藏着他的苦心.他把自己感同身受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自由”氛围叫做“创新”.也是如法炮制。我觉得老先生这个圈子兜得太大了.教育界人士也没有领会。之所以说“钱学森之问”是伪问题.就在于.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3.
近些日子,“钱学森之问”是一个热门话题。钱学森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此之前,陆定一也有过对教育的发问。他说的是:“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培养人才不只是高校问题,基础教育也很重要。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一些高中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应试教育”、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被无情扼杀。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转变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罗华明 《师道》2010,(2):20-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相似文献   

6.
张超 《广东教育》2010,(4):60-60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留给我们的最后遗产。今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京大学学生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提问时发出感慨:“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他强调,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还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于北京辞世前留下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9.
一、“钱学森之问”的由来 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实际来自钱老逝世之后,安徽11位高校教师写给袁贵仁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同仁的信,信中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此问既出,国人颈项后面掠过一阵颤栗。中国的教育界内疚得疼痛起来,教育虽不能扭转乾坤,但这个叫做“教育的责任”的伤口却一直犹在。钱学森的悲壮撕裂,让伤口露出腐肉,在貌似新鲜的血液里触目惊心,终究引起疗救的注意了。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迄今为止答案找到了吗?问题解决了吗?没有!类似于网上“聪明伶俐进来,呆若木鸡出去”的社会抱怨声倒是不少!“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的确是学校教育出了大问题。笔者20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近年来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存在“钱学森之问”问题链上很大的症结,连锁反应导致“钱学森之问”的产生。这个“症结”究竟是什么呢?又该如何  相似文献   

12.
从钱学森的经历、性格和思想观点来看,“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内心困惑的真实表现。那种认为钱学森在提出“钱学森之问”时,他的胸中早有现成答案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敲响了警钟。对于这一教育问题,不能仅从表面来分析,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看,“钱学森之问”可以归因于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地位的漠视、高等教育阶段教师作用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14.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震撼了所有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山东教育》2010,(6):64-6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来,这一“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目前,制约杰出人才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试化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等.这些模式推动学生为考试而不是为兴趣而学习。钱学森关于教育事业发展艰深命题的忧虑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相似文献   

17.
邹正 《江苏教育》2010,(6):21-21
“钱学森之问”是我们这代教育者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其中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基础教育掉进了“分数”的陷阱,束缚了创新意识的自由翱翔和创新能力的勃发生机。  相似文献   

18.
徐青森 《留学生》2010,(12):43-4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提出的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对于“之问”的回答,可以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课题.我仅从个人角度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科学大师钱学森一再发问,并且是在临终前再次提出。这一“世纪之问”刺痛了国人,引起了国人的深思。是啊,中国,人口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就“冒”不出杰出人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