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书犬马事     
欧阳公在翰林,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选自《古今潭概》)  相似文献   

2.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相似文献   

3.
据《唐宋八家丛话》记载,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任翰林学士时,一日和同僚外出,见 奔马踩死一犬,他就问同僚怎样用几个字记 下此事,同僚说可记: "有犬卧通衢,逸马 蹄而死之。"这看上去已很简洁,谁知欧公笑 道: "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不如记'逸 马杀犬于道'。"相比之下,欧阳修更胜一筹。 这就是人们广为传诵的"黄犬奔马"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判断语言的优劣,不能抽象地、笼统地说生动、精练、准确与否……,而应根据语境及表达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方面,“奔马毙犬”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宋代欧阳修在翰林院时,与同院两人出游,“有奔马毙犬于前”,欧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改文     
一日,欧阳修与一同事出游,途中恰遇一犬被奔马踩死于道上。欧阳修叫同事将此事记录下来,同事写道:『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看了笑道:『若要你写历史的话,岂不万卷也写  相似文献   

6.
新意与角度     
古有一则"亡犬奔马"的文坛掌故:一匹烈马在大道上飞驰,将一只横穿马路的狗给踢死了。三名学童同时看到了这一场景,来校后,他们分别向老师作了如下陈述:甲说:马逸,有犬遇蹄而毙。乙说:适有奔马杀犬于道。丙说:有犬死于奔马之下。老师听罢,乃拊掌大笑曰:"妙哉!妙哉!‘横看成岭侧成峰’,此乃可悟作文之要旨也。"老师所谓"作文之要旨"在哪里呢?在"角度"。  相似文献   

7.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天,与三个下属出游,见路边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请你们三个分别记叙一下此事。”其中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个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相似文献   

8.
简练的故事     
“逸马杀犬于道”一次,欧阳修和一位朋友闲游,看见一匹狂奔的马把一只躺在路上的狗踩死了,他问朋友,怎样记述这件事?友日:“一犬卧通(?),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说:“照你这样写历史,那卷帙就浩繁。”朋友问:“如何写好?”欧阳修答:“逸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江西庐陵人。他四岁丧父,家庭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秆代笔,在沙上写字。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欧阳修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文豪。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极为严谨,文章往往要经反复修改后才定稿,在写作方面.他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记叙一下此事。”只听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  相似文献   

10.
《文论十笺》是已故著名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始刊于1943年,题名《文学发凡》。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发凡》多有对其时崇洋媚外学风的批判,表现出程千帆先生倡导文化上自尊自强的爱国精神。《发凡》一书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由于时移世易,及先生个人思想的转变,1983年再版的《文论十笺》,却删改了这些内容。从《发凡》到《十笺》的这种变化,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时代环境的巨变对近现代学术著作的影响。这对研究20世纪学术史,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逸周书》的异名《周志》、《周书》、《汲冢周书》在献中被录、引用的时间不同,说明《周志》是《逸周书》的底本,编成于春秋早期;《周书》编成于战国早期;《汲冢周书》编成于东晋时期。今天《逸周书》保留了《汲冢周书》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关于唐末归义军上层人物间的争权斗争和张淮深一家同时殒毙,以及归义军执权者的更迭,罗振玉先生在《张议潮传》中有简略的叙述。他认为:“淮深卒,弟淮□嗣,淮□卒,托孤议潮婿瓜州刺史索勋。勋乃自为节度。”其后,向达先生又在《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瓜沙往谈之四》一文中指出:“盖在大顺元年沙州骤乱,变生肘腋,淮深猝未及防,举室殒毙。作乱者即索勋其人也。索勋既杀淮深兄弟,遂自立为节度,故再修功德记并无嗣立之辞;补传云云,纯属臆测,不足据也。”近有孙修身同志在《张淮深之死再议》(以下简称《再议》)一文中,对向先生“无嗣立”和“索勋杀淮深”之说持相反意见,认为导致张淮深之死的原因,是淮深曾“勾结田(令  相似文献   

13.
谈拈连     
根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的拈连的定义,来分析《修辞学发凡》上的例句,发现有不少例子不合乎定义的要求。拈连应着重格式,意义上的照应等等不能归拈连,否则会造成辞格混淆。  相似文献   

14.
《瞭望》(海外版)1992年第13期《揭开天马之谜》、《甘肃日报》1992年5月3日第1版《铜奔马之谜》和《金星》1992年第5期《“马超龙雀”之谜一解》诸文,介绍了董红、白明两同志撰写武威铜奔马(即“马踏飞革”)制造者一文的情况。这篇文章虽然至今未见发表,但以上三种报刊上的文章已介绍了它的内容,即武威雷台东汉墓主张君就是《华阳国志》上的武威太守张江,铜奔马就是洛阳上西门外平乐馆中的铜飞廉和铜马,张江就是铜奔马的制造者。对此我有不同意见,现在写出来作为商榷。  相似文献   

15.
剥皮法试考     
肉刑是封建社会的残酷刑法,人犯法受剥皮刑,则是明代的发明。这种刑法在官为君没、法自君出、无官不贪、以言权代法的封建时代,作为御制钦定的严刑重典,目前,还很少讨论。本文将对此作初步的探讨,不足之处,尚请指正。所谓剥皮,即“剥皮者,从头至尾,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翘,率逾曰始绝,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①明代的剥皮法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明史》《海瑞传》中曾闪  相似文献   

16.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17.
数十年来,宗廷虎先生兼顾哲学、美学、心理学、语用学等相邻相近学科领域研究《修辞学发凡》,用力勤、成果多、视域广。宗廷虎先生关于《修辞学发凡》卓有成效的研究表明,修辞学研究中的多维视域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朱彝尊的《词综发凡》和冯煦的《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周济的《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一样,由于撰著者本身便是卓有成就的词人,《词综》等书又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撰著者不但有创作和选词的实践,而且这些实践是在真知灼见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探索《词综发凡》在理论上的贡献,将有助于对清代影响巨大的浙西词派的深入认识,推动词学发展史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发凡:指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如《诗词创作发凡》。举隅:就某一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如《关系型话题作文写作举隅》。探幽、探微:对某一事实或专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从中挖掘出更新的东西。如《古典诗词艺术探幽》。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