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什么时刻是人最哀痛的时刻?多少年来人们总是这样说,最亲的人离世的时刻是最哀痛的时刻。是的,这种说法中的"亲人",一般地说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是,人们心里还有一种"亲人",这种"亲人"是既不沾"亲"又不带"故"的人,而是从心里就特别景仰的人。这样的"亲人"离世的时刻,会引起万众的哀思与追怀。这样的"亲人",往往是指那些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显赫贡献的人。李德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民的"亲人"。李德生,还是一位广大青少年特别景仰的"亲人"。李德生,又是一位倍受中华青少年英雄团体集体无比尊敬和爱戴的革命长辈,自然属于这样的一种"亲人"。  相似文献   

2.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和平文化"为核心,倡导"多元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源于生态伦理学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其"人与其自身超越"观点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和否认"自我"的存在,作为主体"自我"的人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发展着的存在者。但作为主体"自我"的人却对自身的有限性是不满的,因此人永远不断地打破着这种有限性。但是当作为主体"自我"的人突破一种限制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新的限制当中,所以作为主体"自我"的人永远是在途中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4.
"死了一个人"和"一个人死了"是一价动词同义句式。国内对于同义句式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准备在前人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死了一个人"和"一个人死了"这两个句式,对哪个是基本句式,哪个是派生句式进行确认,并分析由形式的差异所导致的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论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术巨著,也是记载"倭人"的最早古籍之一。《论衡》中"倭人献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与日本交往的一段事迹。但是这段事迹真实与否,一直饱受争议。通过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论衡》的固有名词如"鬯草""白雉""越裳""宛"等的比对论证,可知,王充所谓的"倭人"其实是"东夷"的一种代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倭国"和"日本国"。  相似文献   

6.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而不满足于单纯地存在的存在物,这便有了"作人的意义"。人是"作"出来的,"作人"即being human,不是动宾词组,而是系表结构,"作人"即"为人"、"是人"、"成为人",就是追求自己成为人。只有"人",才需要作和追求;作,而后有人。"作人"是与生俱来分派的一项任务,不得不作。唤醒对"作人"的全面的认识,应当向超验性开放,既承认人的生命的高贵性,也承认其脆弱性。作人意味着"被认识"、"被需要","我被思考,故我在";作人就是"被需要","我被需要,故我在"。人类关于自我的形象支配着自己的命运。赫舍尔将作人的根本方式概括为:珍贵性、独特性、机缘、非终结性、创造事件的能力、独处与群居的两极性、互惠、感通神圣等八种。"上帝"是与"有意义的人"相关联的,"上帝"出于对存在的关心和可施予的关切,力图把人吸引到此意义之中,信仰对作人是非常有助的。恢复"作人的意义"是必须的。作人,为人,是人,成为人,由"是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作人,既是自己的福音,也是所有人的福音。  相似文献   

7.
上有天堂     
《小读者》2011,(6):35-35
列车上,中年男子问小女孩儿:"你是哪里人?"小女孩儿一口地道的陕西口音:"我是陕西渭南人。叔叔,您是哪里人?"中年男子笑了笑回答道:"上有天堂,下有哪里?叔叔就是哪里人。"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展开论述,并对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文中还提出了对于"素质教育"的涵义的独到见解。认为人的"素质"就是人的"一般能力",而人的"才能"则是人的"特殊能力",一个人的"素质"由"本能"与"智能"构成,本能应该是先天的生物性能力,智能则是由后天...  相似文献   

9.
一、以"容"树威 "容"指的是班主任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语言等。黑格尔说:"老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国汉代学者杨雄在《法言》中讲到:"师者,人之模范也。"班主任的仪表真可谓"无言之语"、"无语之教"。  相似文献   

10.
"人"的培养是通识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对"人是什么"的追问是通识教育不变的主题。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是"文化的存在",人创造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创造。因此,我国的通识教育应该回到"文化的存在"这一原点,即尊重人的主体性,同时强调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能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这一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从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人学视域中"人是什么"的历史性理解是"教育是什么"内涵确认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学思想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分别。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 "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意识形态体系,它倡导"以人为本",强调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培育人、激励人;企业文化需要创新,其创新的价值取向亦是"以人为本":创新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是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刘弛美 《考试周刊》2011,(34):224-224
"技术"作用的对象是"物",而"艺术",作用的对象是"人"。我们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人",尤其是初中教育作用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少年,思想活跃,行为好动,朝气蓬勃,可塑性极强,是生龙活虎的"人",处在长身体,形成世界观的时期。所以,初中教育更应该是一门艺术,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门技术,更不能把它看做是我们吃饭谋生的手段。我们应该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要求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15.
龚翠英 《广西教育》2012,(15):24-26
"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包含"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这一思想为我们当前针对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林雪 《辅导员》2010,(10):J0008-J0009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司令员,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优等生是主角,中等生是配角,暂差生是道具,教师是导演,课堂教学也只不过是"导演"在精心排练一场场还算是精彩的剧本罢了。而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性"课堂,首先把学生当成"人",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相似文献   

17.
别里科夫是一位"怪"人——无论生活习惯上,还是思想行为上。他都是一位有着重重"套子"严密防护的人,并且那些"套子"可不是轻易能够卸却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成为附着在他身上的最具特征的生活术语了。  相似文献   

18.
纪昀在继承儒家传统"礼"的基础上,主张人的世界是一个由"礼"构建的世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礼",表现在人身上就成了一种遵循礼法的德行,人与人之间圣凡之别都是由"礼"之道德评价来赋予。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国家赔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法律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意味着法律要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人性、自由,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国家赔偿法作为保障人权的一部重要法律,必然也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20.
自豪的工作     
三个人正在砌砖,一个过路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你没有看见我在谋生吗?"第二个人答:"你没有看见我在砌砖吗?"第三个人说:"我正在建一座美丽的纪念碑。"三个做着同一件事的人,给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答案。问题是:他们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吗?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