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天"、"命"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孔子以来就有谈"天"、"命"的传统,视"天"、"命"为个体自我道德践履的超越根据,以此提升现实生活中道德践履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孟子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提出"良心"一词,发展了孔子开创的"性-天(命)"儒家伦理,进一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孟子特色的"心-性-天(命)"式儒家伦理观,使得儒门道德践履活动变得更具有操作性、可把握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康"社会以"天下为家"为特质,迥异于大同理想社会的"天下为公"。刘宋的"元嘉之治"和南齐的"永明之世",堪称"小康"社会的典型。"小康"是"盛世"之间漫长的分裂与混乱岁月中短暂的稳定期。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周期性再现,和中国古代王朝周期律相伴始终,可看作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定律。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出现的消费主义和欲望扩展,文学也开始流行"欲望书写"。欲望是内涵宽泛的人类社会现象,其抽象之意就是欲求与希望。精神欲求是欲望的重要构成与强烈动力,欲望有差异,更有共通性。文学描写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历史现象,文学书写与市场经济无关,任何时代均存在欲望。文学书写是一种良莠并存的现象,评判欲望书写良莠不可简单化,对欲望道德评判应综合审视。欲望书写应遵循以下原则:创作态度应该严肃;所描述的欲望应该具有经典意味和普遍的思想意义;应该尽可能揭示欲望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命题,就在于它是自然万物构成的精妙表述,含蕴有"有"、"无"一体,宇宙万物和合交通、交相构成的思想。应该说,这一"有无相生"说,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有无相生"说中,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6.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都说的是兴趣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横向延展,而不同于散文和西方诗歌常见的纵向线性延伸。这使得诗歌语言成为一种"面"型语言,这种特点之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是最不重视句子的关系框架的"流块语言";同时也与古代诗歌的题材有一定关系——模山范水客观上要求语言的横向延展,近体诗与山水诗实乃异名同体。"面"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气化的语义场,成为"场"型语言。  相似文献   

8.
郭店儒简《性自命出》篇讲"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关于这里的"命"字,学者们多有争论。这里的"命"应作"生命"解。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简文"命自天降"的含义是说生命源于天(地),而生命源于天(地)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常识。第二,从生命的本质是气之聚散的角度来看,简文是说人的"性"(由喜怒悲哀之气构成的)源于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来自于天。又,本句与《语丛三》中"有天有命有生"一句内涵一致,而后者则是说人的生命源于天。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中,却往往有一些非散文的因素——诸如韵文、骈文之类不时出现于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特殊语言"。有时,它们虽然也以散文的面貌出现,那就是诸如行话、隐语、俗语、方言、歇后语等。这些"特殊语言",不仅在小说作品叙事或写人时发挥了散文很难达到的特殊作用,有时还能以"代言"的方式展现书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更为有趣的是,上述问题又引起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者们的高度重视。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对这些"特殊语言"视而不见的话,就等于丢掉了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佛教哲学与宋明理学通过体用之辨而确立自己的哲学架构,一系列哲学范畴均是通过体用而建立起来的。但由于那种“贵体贱用”的体用论模式,导致了古典思想的形而上学取向,从而把世界还原为本个独立的本体的作用形式或显现形式。在古典形而上学世界观终结的明清之际,传统的体用论也面临看危机,王夫之把传统的“贵体贱用”的形而上学体用论转换为“相与为体”的交互体用论模式,从而实现了中国体用哲学的现代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2.
"意象"诠析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意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魏晋至宋,意象指构思中的形象;宋至明清,则多指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随着言意论的不断发展,象的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性日益突出和丰富,意象范畴由哲、学范围逐步扩大到文学、艺术审美领域。想象和情感是审美意象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文言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以上方面,决定了文言小说内容上的“博”、“杂”,在结构上的“小”及作家非正统心态三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性学习经历了四个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对明清小说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用比照对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古典诗歌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词与词、戏曲与戏曲、小说与小说、诗与词、诗与文、诗歌与小说等方面也采用比较研读方式;拓展出一与多的比较研读方式,创新研究性作业形式。  相似文献   

15.
背供是我国戏曲独有的表演方式,场上之人通过用一只水袖抬起、向前走一步或转身动作直接面对观众自我招供和抖露,场上其他人均听不到(唱白)或看不到(表情)。而宋元南戏和明传奇中,有一种背供表演可以为场上其他人听到或看到,称为"不完全"背供。"不完全"背供表演不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着作用,扩展了学界对于背供表演的认知,而且丰富了无"墙"之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这一关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也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可以说,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相似文献   

17.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8.
在古典喜剧《狮吼记》中,苏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他不仅具有情节结构上的意义,引发戏剧冲突的不断展开。而且作为作者代言人,体现了剧作“疗妒劝顺”道德风世的创作主旨。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负载着晚明传统士人深厚的自我人格精神,成为混乱黑暗的特殊时代中传统士子的理想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19.
情景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诗学则是其集大成。王夫之真正从诗的艺术本体论,从诗学意象和意境的美学高度来论情景,而摈弃前人从诗的格律、句法、章句等角度来论诗歌创作情景问题的传统陋见,从而把情景论提升到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深刻分析了情景相生的各种审美机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的诗学理论,把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代是戏曲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李渔总结中国古典戏剧,特别是明清传奇的特点,提出了关于传奇应该以"团圆之趣"结尾的戏剧美学观点。虽然他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最终还是难免落入戏剧结尾新的俗套,但他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总结和力求创新的创作实践仍将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