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它是人的物质肌体与精神意识统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生存价值选择活动。艺术是对生命之“是”的真实反映与对生命之“应是”的价值选择表现的统一。所以,艺术是对生存活动的反映,但不是生存活动本身,它一经表现就具有独立的价值和生命。  相似文献   

2.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示一方面揭示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的普遍缺失。现今,我国现代化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公民的公共空间意识仍比较薄弱,培养个体的公共空间意识是时代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学校除了要重视专门的知识教学外,还要基于公共生活、通过公共生活实施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为此,学校需要确保学生的私人空间不受侵犯,同时确保学校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重视社区服务学习。  相似文献   

3.
观点     
正公民道德教育需注重培育公共空间意识严从根在《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示一方面揭示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的普遍缺失。现今,我们现代化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公民的公共空间意识仍比较薄弱,培养个体的公共空间意识是时代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学校除了要重视专门的知  相似文献   

4.
人是生命和精神的统一体。人自身的生命及精神运动有其内在必然性,这一必然反映了人的生命和精神之间的联系和有序发展。教育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复杂系统,所有的物态活动都反映着人的意识志向。中国传统教育惯习着超自然的规则,抑制了儿童的自然发展——与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冲突成为改革深化的路障。教育之于人,就必须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发展自然。  相似文献   

5.
宗教作为人的生存意识通常所反映的总是重生或求生心理。原始宗教反映的是人类的一种最古老的生存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共生意识”;作为中国原生宗教的道教是在人的生存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探求长生和成仙之道,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永恒的强烈期盼;作为一种异域宗教的佛教最终却在中国生根流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其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造,使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容的牛命意识实现了契合;中国还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民间宗教,这些民间宗教在形式上往往千奇百怪,但是自然信仰和自然崇拜却往往是这些宗教的共同内容或主题显示。  相似文献   

6.
教育应关注人的感性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对教育的理解必须基于对人的理解。正是通过教育,真正的人性得以激发、培养、成长与创造。”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完整个体,其实践活动不仅是意识反映所控制的理性因素活动的直接结果,而且还是意识所无法反映和控制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下感性因素参与的结果。因此可以说,人是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诗性空间是人类运用想象力开拓的基于现实空间又超越现实的一个空间。汉代的诗性空间是用集体性的想象力去构筑的独特空间,在汉乐府与汉画像的图文关系中得以体现。汉乐府以生映照着死,汉画像以死反映生。前者以"生存"来反映现世,寄托来世;而后者则以汉代人幻想的理想世界图像呈现,过去与现世的生活贯穿其中。诗性空间即在"存在"之中,在无限接近自由的那个点得以实现。把汉乐府歌诗与汉画像的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在一个大文化领域中更好地探讨汉代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的话题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生的自杀和杀人问题。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崇高而伟大的生命?答案也许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生命是指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其现实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础。西方人提出生命神圣论,指出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原则,没有生命,就无法谈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经常说美国人在战争中最怕死,喜欢投降,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所具有的生命意识。这对我们理解生命本身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生命意识就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和自觉。它包括生命的存在意识和生命的价值意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9.
说“吉祥”     
《考试》2014,(1):1-1
吉祥事、吉祥话、吉祥物,充满着中国文化的每一处空间,也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吉祥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上古的中国神话,在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认识和愿望的表现中,流溢出忧患人的生存、关爱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彰显主体意识等精神,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是我们祖先与生俱来,发自生命内里的生命关怀。本文从生命意识、主体意识和和谐意识等方面探究中国上古神话的人文精神内涵,其对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对当下人类如何面对信仰危机、人文危机、生态危机等挑战,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信念是人的活动的基础和支撑点,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信念的改变反映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变革。信念对于人的活动的这一意义表明,信念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意识;信念的存在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意识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信念的丧失则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崩解。因为,从人的活动的存在看,信念是人的精神家园,与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相联系,展示人的存在;从人的活动的历史变化看,信念是人的活动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墨山水画起始于唐代,盛行于宋、元。中国水墨山水画由重青绿到重水墨的转变,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画家独特的生命意识使然。因为水墨山水画可以表现宇宙的淋漓生命,可以反映画家突破形似追求生命内蕴的精神,可以表现文人画家空灵淡远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伴随悠久邈远的古国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元曲,乃至新诗,伟大的诗人灿若群星,优秀的诗作层出不穷,熠熠生华,辉映天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依我看来,与其说“志”是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生命意识的强调与张扬。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每一首诗都是源于生命,涵容生命。诗人写诗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形式,均为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即便在诗歌最初萌发的远古的“杭育”诗派(鲁迅语),仍可以说是人类最纯洁、最自然、最天真的生命律动。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观的映照。诗人生命哲学观的不同,诗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也不尽相同或迥然相异。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诗歌各种生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学儒者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生命时间     
躯体所占有空间为生命第一空间.生命行为空间为第二空间,生命思维空间为第三空间.三维空间演绎生命三维时间相,即从第一空间推进第二空间的生命时间相为生命个体发生度.在个体生命时间内由蛋白质决定线性时间;在种群系统时间内由基因决定生命循环式时间.以人的主体意识刻画客体世界是经典时间概念,而此前动物只有独特生命时空.原来自然界无觉时间.生命时间概念的核心是生命固有自然度即生命度.  相似文献   

15.
大美审美是中国自然审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大美研究离不开大美审美主体的研究,大美审美主体意识的研究是大美审美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大美审美活动中,其主体意识主要包括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是大美审美主体赋予审美对象的一个新的维度,它使得大美成为时间维度上的存在物并在时间维度上获得了意义;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是时间意识在审美主体个体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人生短暂与时间无穷之间不可缓和的矛盾在主体方面的反映,在情感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因自身无法与大美相较的生命短促感而来的审美悲情;审美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了审美主体意欲克服时间无穷与生命有限的矛盾、把外在于人的无限时空与人的存在一体化的主观追求,在人生存在的虚空中注入与具有绝对价值和意义真实的大美相对应的个体价值,作为个体生命对抗生存空虚的保证。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大美审美的重要因素,在对大美的审美观照中,这些主体意识最终表现为审美主体效法自然、追随自然的渴求和达致与天地合一、与日月同辉的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中国女性意识觉醒在几千年男性话语掩盖下初次显现曙光,这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也有突出表现。李劼人执着于女性形象塑造,用家庭这个空间来反映女性话语权的争夺,以婚外恋这一具有先锋性的方式来演绎女性意识的变换,并把川妹子的独特性格作为一种可能性的精神资源来构建女性话语,展示了作家对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思考与可能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始祖神、创世神及文化英雄。女娲神格本身就是从图腾崇拜到始祖神的一种反映,其造人、补天、置婚、作笙簧的煌煌功业的表象背后隐含着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生命密码。这种生命密码即是生殖物的象征物以及生殖交合的象征物与巫术仪礼等物象。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蕴涵着远古先民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生命的祈盼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8.
杨潮观部分宣扬传统道德伦理意识的杂剧作品寄寓了作者对于人的素质的认识和理想,体现了其追慕的人格境界和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存权利和价值的愿望,反映了进步的人文观念和人本意识.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师生生命之花的绽放,学校是师生精神的家园,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生命价值展现的重要空间。因此,教师只有具备生命意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才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共享教育的幸福,师生才能共同走向生命的大完满。那么,什么是教师的生命意识呢?悲悯意识。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美丽而神奇。生命又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何其珍贵。教师对生命应始终怀有一种尊重、敬畏、谦卑、呵护、悲天悯人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伤害生命的相关报道屡见报端,反映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薄弱和生命意识的欠缺.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反映教师自身发展要求、早日实现教育本质回归和加快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必须重视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此,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合力,为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提升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良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