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1.精心选择发问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完璧归赵>(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六册)一课中,当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便先用计将宝玉取回.然后对秦王说:"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教师可在这里设问:"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在当时情况下,蔺相如会不会真的去撞?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将相和》“和氏璧”,这块宝玉相传  相似文献   

3.
又被爸爸逼去读教科书了,唉!我拿起语文书,漫不经心地读起来:《将相和》……读着读着,我心里不禁冒出一个想法:蔺相如太莽撞了!不信?你去读读《完璧归赵》,蔺相如开始的确动了一下脑筋,知道秦王根本没有诚意,但后来他居然威胁秦王,说什么再走几步就把自己和和氏璧撞在柱子上!他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佩服,但就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两国共同拥有这块璧吗?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1.精心选择发问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完璧归赵》(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六册)一课中,当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便先用计将宝玉取回,然后对秦王说: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教师可在这里设问: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在当时情况  相似文献   

5.
《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识大体令人称赞,廉颇的勇于改错成为佳话,他们的爱国情操千古传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其他美好情操。一、诚信之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并且说:“如果他(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到后来,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谁拥有它,意味着谁就拥有巨大的财富。而诚信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勇敢赢得了这一宝贵财富,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6.
课间,和老师们一起闲聊,谈到最近看到的一些语文课,大家都有些困惑:课堂上一会儿合作讨论,一会儿辩论赛,一会儿唱歌跳舞……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但一味地跟着“流行色”走,想必会迷失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镜头一:学习《将相和》“完璧归赵”部分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生1: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当时国力强盛的秦国,这是非常勇敢的。生2: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换璧的诚意,设计拿回和氏壁,假装要撞在柱子上,既聪明又勇敢。生3:我觉得蔺相如是个不守信用的…  相似文献   

7.
正"和氏壁"价值几何有的人,常常把"完璧归赵"误写为"完壁归赵"。"完璧归赵"的成语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昭王获悉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想方设法要占为己有,他写信给赵王,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国上下权衡再三,觉得秦很可能不讲信用,遂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至秦,果不其然,秦王只管把玩和氏璧而无意以城换璧,蔺相如暗使从者将璧送回赵国。后遂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9.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这篇课文很有特色,值得借鉴。这里仅作片断评析。师:蔺相如来到秦国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生:他向秦王献和氏璧。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体会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的情景,想象他当时喜欢到什么程度。生:爱不释手。师:秦王舍不得放下,看啊,看啊,这时秦王应当按照诺言给赵国划出十五个城来,可是秦王不提这回事。蔺相如原来想好的第一个办法行不通,那就必须按照第二个办法去做了。下面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后口述)生: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给城的意思,就利用秦王喜…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对“以戏弄臣”.《教参》上解释成“戏弄小臣”。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这里的“戏弄”绝不等同于今文中的戏弄,“臣”亦不是指蔺相如。因为,尽管秦王见相如于列观,传璧于美人,我们仍然看不出他有存心戏弄相如的成份;蔺相如之昕以取回和氏璧,并不是因为自己受了辱,遭到戏弄,而是看到秦王没有诚  相似文献   

11.
一年来,上了几节“下水课”。原以为轻车熟路,问题不大。不料想,学生却提出了不少难题,使我当堂出了“洋相”。如教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一诗时,学生提出:“书上画的鹳雀楼只有两层,那怎么能说‘更上一层楼’呢?”教《梅雨潭》一课时,学生们说:“课本上说仙岩有三个瀑布,这一个叫梅雨瀑,那两个叫什么呢?”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节时,学生对“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句竟提出了两条意见:1.书上插图明明是蔺相如双手紧握着“和氏璧”,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捧着呢?2.书上所画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书上说“靠着柱子”  相似文献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的教学刚进入质疑探究环节,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事围绕“以城易璧”展开,但文巾有两处好像有意把“城”说成了“都”。一处是蔺相如拿着璧斜看着柱子准备击柱时,“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处是蔺相如“归璧于赵”后在秦廷上说:“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两处所说“都”与其他地方所用的“城”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3.
张华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是有智有勇,智勇兼备。其智表现为以下几点:1.智在审时度势。他制止缪贤亡赵走燕,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劝说赵王赴会,望见廉颇引车避匿,都是从整个时局、国势强弱上考虑的。因此,判断符合客观形势,决策能够获得胜利。2.智在知人论世。在为缪贤谋划时,他提出“何以知燕王”的问题,足见他能知人论世。从秦王得璧传示美人的情态中,他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3.智在随机应变。在秦王得璧无意偿赵城时,他灵机一动,用“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话夺回璧。在秦王召有司案图佯为予赵城时,他以斋戒为理由不献璧,再使从者衣褐怀璧从径道归璧于赵。4.智在争取主动。在秦以城易璧的问题上,他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面对秦王要赵王鼓瑟,他提出要秦王击  相似文献   

14.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蔺相如既“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之后,廷见秦王时,与秦王的对话中写道:“且秦强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这里的“一介之使”,各种注本几乎都是解释作“一个使者”的,“介”就是“个”。这是个老问题。旧《辞海》就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针对“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初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智斗秦王,两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要跟蔺相如过不去。这样的回答与课文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没有触及到廉颇的思想。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16.
1,(训练点:表达方式+人称+比喻)观察下图,联系《廉颇与蔺相如列传》,请将"将相和"这则故事写成现代文。要求:(1)叙述与想象合理,忠于原文;(2)运用比喻、夸张修辞;(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参考示例】渑池之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比廉颇还高。廉颇很不服气,认为自己流的血比蔺相如流的口水还多,仅凭一张嘴不足以当如此高位,更何况蔺相如出身低微,因而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故意不与廉颇碰面。属下看到蔺相如像老鼠怕猫一般只知一味地回避,气愤而憋闷得简直要爆炸了,都向蔺相如请辞。蔺相如极力挽留他们说,廉将军与秦王相比犹如猫之于老虎,他老  相似文献   

17.
学习了《负荆请罪》一课,你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起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攻城无数,屡建战功,被封为上卿大将军,他为人襟怀坦荡,勇于知错就改。蔺相如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宦官缪贤的门客,智勇双全。当时秦昭王听说赵国有一块和氏璧,他很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使者送信给赵惠王。信中说,愿意用十五个城邑来换赵国的宝玉。赵王知道秦王用城邑换宝玉只是个幌子,但是,如果不给,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后来在宦官缪贤的举荐下,派蔺相如…  相似文献   

18.
答读者问     
编辑老师: 我有个好同学的哥哥是个有经验的拖拉机手,姓林。一天,林某驾车外出作业,途中发现他的初中同学郭某在路边行走。林某想和她开玩笑,吓唬她一下,遂故意将拖拉机紧贴她的身边驶过。林某预见到这样做有可能撞上郭某,可是他自恃技术好,加上车速慢,在关键时刻可以避免事故。  相似文献   

19.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这样的情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读到这里,有同学认为其中的“万岁”是指秦王。这是误解。其实,战国以前,人们喊“万岁”,仅是表示开心或祝贺的一种习惯用语。早在《诗经》中就有“万寿无疆”的诗句,是用于民间的祝颂之词,可看作是“万岁”的“远祖”。后来的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中提到  相似文献   

20.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等多处用到“斋戒”一词。课本当页注原无注解,教学参考书上特别作了如下的补充注释:“[斋戒]古代的一种礼节。在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前,主持人要先斋戒,如:沐浴、更衣、独宿、吃素、戒酒等等。文中蔺相如说赵王斋戒,并要求秦王也斋戒,表示对送璧和受璧的特别重视。”认为斋戒时要吃素,不能吃荤,这与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致的:“[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齐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菜等等),以表示虔诚。”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也是斋戒时当然不能吃荤,甚至有的学生资料用书把此词分开解释:斋,吃素食;戒,戒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