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兴茂 《档案》2012,(1):28-30
自从我国古代牛羊皮浑脱、气囊和皮筏相继问世以来,就以奇特的地域风情和浑厚的人文色彩,被历代文人墨客入诗填词,题吟赞美。其中,尤以讴歌甘肃皮筏的诗文最为脍炙人口。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吟哦皮筏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长恨歌·蛮子朝》中的诗句:"泛皮筏兮渡绳桥,来自巂州道路遥"。"巂"(读音"西")州,在今山东东阿县南。诗人对齐鲁西南黄河水道上泛河远去的皮船,以诗的语言进行了由衷的赞美。  相似文献   

2.
滔滔黄河,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已经流淌了二三百万年之久。从古至今,人们只知其奔腾咆哮,象一匹桀骜不羁的野马一样难以驾驭。而黄河之底究竟是什么样子?却是千万年来的一个未解之谜。1986年10月15日至1987年2月15日,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下闸蓄水,钢闸截断了滔滔黄水,使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一段约240公里的河道主流断水,黄河之底有史以来第一次显露出自己的秘密。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当然不能坐失这个了解河底奥秘的天赐良机。去年  相似文献   

3.
春秋佳日,你若有幸来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漫步在悠悠白塔山下、滔滔黄河岸边,蓦然,那气势恢宏、嵯峨壮观的“天下第一桥”—兰州黄河铁桥,宛如长虹卧波,定会映入你的眼帘,教你徘徊游赏。当夜幕降临,目睹滨河路上华灯璀璨、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恍觉置身人间仙境,更会使你留连忘返。如今,这座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像一位走过漫长风雨历程的世纪老人,依旧神采别具,向人们描绘着兰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历史沧桑的见证,她已成为兰州40里黄河风情旅游线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成为古老金城引…  相似文献   

4.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无法征服它、战胜它,致使它多次改道,像一条脱缰的野马,由西向东奔流入海,使它的下游-山东区域,一有冲泱,任何处皆可作为河道。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因此,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每次决溢迁徙都流经山东。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在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周定王五年(…  相似文献   

5.
邓红 《中国博物馆》2001,(4):27-29,26
回顾黄河博物馆半个世纪的生存状况 ,分析正反得失 ,或许能得到些关于行业博物馆规律性的认识。  一、生存状况的回顾黄河博物馆是由主管黄河治理开发业务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创办的 ,属自然科技类型的水利行业博物馆。它的前身是 1 955年展出的《治理黄河展览》。当时 ,国家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治理黄河被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 ,国家专门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到 1 955年 ,历史上第一个黄河规划制定完毕 ,并拟提交当年召开的一届二次人代大会审议。黄河水利委员会为了宣传规划并动员人们参加黄河建设 ,根据黄河规划的内容举办了《治…  相似文献   

6.
羊皮筏子,作为甘宁青黄河段以兰州为中心的航线上独有的水上运输工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与兰州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了.但羊皮筏子在波涛起伏的黄水上承载着筏客子沉重历史命运的颠簸漂流史,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7.
去年春末,人民日报报角上的一条小消息使我大吃一惊——有些资源问题专家开会时呼吁社会重视水短缺问题。我是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普通的水的消费者来看待我们身边的水的。我有点将信将疑。这一年春天雨水不算少,此前我去西南采访,在长江边上走了个把月;到毛乌素沙漠中听到的也是人们对水的乐观:一挖半尺,沙下见水;走出沙漠,见到清澈的无定河,我一直走到黄河边上,在河滩上还坐过半天,就那么呆呆地看那汹涌的  相似文献   

8.
从空中拍摄黄河,系统展示人们很难见到的大河风采,在中国摄影史上这还是第一次。在刘鸿孝影展大厅里,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幅古朴粗犷、气势磅礴的画面:那孔雀开屏般的黄河源头(图一),蛟龙盘踞的松潘草地,气象万千的阿尼玛卿冰山,斧劈刀削的黄河大峡  相似文献   

9.
本期的专题是“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运输工具。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羊皮来源广泛,羊皮筏子便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运输工具。如今,羊皮筏子被誉为黄河上流动的文化,成为一种旅游项目。如果哪位读者有兴趣来兰州,可以尽情体验一下“吹牛皮过黄河的感觉”,它让你在观赏黄河两岸风情的同时,领略勇搏激流、不惧艰险的西部精神。除专题中的几篇文字外,本期封面与内文刊出了黄河岸边的一尊雕塑《搏浪》的图片,以黄河儿女奋力搏浪的形象,与专题内容相映衬。 ——编者  相似文献   

10.
山西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 节目,作为《山西新闻》(联 播)的延伸和补充,在探索“如何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让电视新闻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课题中,积累了新鲜经验。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使观众耳目一新。它以社会新闻为主体,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要  相似文献   

11.
在河北省馆陶县有一位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对人民作出不朽贡献的人,他就是治理黄河事业的开拓之一,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式人物,被人们称为“一代河官”、“大禹传人”的王化云。  相似文献   

12.
贵阳晚报记者罗万雄怀着关心母亲河的强烈责任感,沿黄河断流区进行徒步采访考察。 黄河断流,世界瞩目,更为中华儿女所关注。今年2月,新华社播发了黄河断流200多天的消息后,罗万雄心中萌发了采访黄河的念头,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从4月26日开始,他徒步考察了黄河断流处开封、济南、滨州至河口段等处,行程约2000公里,并写出了《京都喜访张光斗)、《胜利油田一吨水换一吨油》、《黄河河口记》等文章,陆续电传回报社刊登。  相似文献   

13.
《电子出版》2005,(5):105-105
作为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POP(point of purchase一种零售市场上的广告宣传品)广告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刘明寿  陈燕 《现代传播》2007,(4):140-141
一、博客:科普传播的新载体 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的科普博客作为博客家族的衍生部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在谷歌搜索引擎中有关科普博客的查询结果有57.8万项.作为一种互联网上新兴的交流技术,"科普博客"的出现无疑带领人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科普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5.
黄河文化传播是继承弘扬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作为官方媒体传播平台,学习强国平台在传播内容上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报道,聚焦黄河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意义;在传播方式上通过场景叠加与渠道整合,聚焦黄河文化的多媒体传播与融媒体传播;在传播策略上通过滚动式传播和交叉式传播,提升了传播的连续性和长效性;在传播对象上兼顾受众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实现了全民普及覆盖、聚焦核心受众的传播效果。学习强国平台的黄河文化传播策略是当代媒体传播的典型范例,对整合传媒资源和打造主流传播渠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6月1日13时19分7秒,柯受良驾驶着一辆乳白色的三菱跑车从铺设在黄河壶口山西一侧的跑道上跃出,我按下了手中的快门。全部拍摄只用了两秒种。数小时后,照片通过新华社送上国内外许多报纸的头版。 回想当时,那紧张得令人窒息的两秒钟刚刚过去,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拿相机的手也有些微微发抖。为了这短短的两秒钟,新华社“飞越黄河”摄影报道组,团结奋战,历尽艰辛一个多星期……而对我个人来说,作为新华社山西分社的摄影记者,为了对得起这两秒钟,更是付出了许多:搜集有关文字和图像资料,随柯受良或自己前后四次去黄河壶口熟悉地形、选择画面;两秒钟的背后,有我长达一年多的准备,有说不尽的让我一生也难忘的经历、感受。我更加体味到“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朱世德 《新闻窗》2012,(2):24-25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舆论、交流思想、认识世界、求知及娱乐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媒介。在新闻传播中,最直接最快捷的消息,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担当着"主角"。消息作为运用最广泛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体裁,  相似文献   

18.
走近礼品书     
薛敏 《出版经济》2005,(1):53-54
礼品书,顾名思义,作为礼品送于他人的图书.它本质上仍是图书,只是强化了作为礼品的功能;作为图书,它是一种知识思想和文化的载体,作为礼品,它是人们礼尚往来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中介.礼品书是具有礼品功能的图书,兼具图书的特征和礼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97年6月1日13时19分7秒,柯受良驾驶着一辆乳白色的三菱跑车从铺设在黄河壶口山西一侧的跑道上跃出,我按下了手中的快门。“嘭”的一声,跑车落在河对岸陕西的接车台上,相机的马达声也随着停了下来。全部拍摄只用了两秒种。两个小时后,胶片被还原成图像,飞越黄河成功的瞬间被四张画面成功定格。数小时后,照片通过新华社送上国内外许多报纸的头版。  相似文献   

20.
段续创制兰州水车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市西固区新城乡下川的黄河水车,建于清代,至今仍在提水灌园。而黄河风情线上水车园里的两辆水车,则建自1994年,用于旅游观光。100多公里长的兰州市区黄河段上,五六十年代有100多辆水车,安置在南北两岸,夹河滩上,倒挽河水灌田浇园,蔚为壮观。而今惟有3辆水车,凤毛麟角,倍受中外游客青睐。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昔日何以有这样多的水车呢,水车是谁引进的?且听在下徐徐表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