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只有能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正确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奥秘。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影响着认识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和形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关系等方面;并且,认识的主体性根源于“自我意识”或“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康德的主体理论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以其“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批判》为中介,把《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审美主体性“统一了认识主体性和伦理主体性,从而使人的创造能力由片面趋于全面,由分裂走向整一”。它既不同于“上帝创世说”和无神论的“自然进化论”,也区别于青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它给予前者以毁灭性的打击,“在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最后目的的新纪元”,但与后者相比,它“把人类创造能力看作社会历史得以形成的最早原因”,则充分表明它“未能看到人类的全部创造能力,包括人的全部感觉都来自人类物质生产和创造。就此而言康德美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审美主体性的唯心主义色彩特别浓重”。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康德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界和美学界唯心主义流派与代表者的鼻祖”是极其自然的。然而,康德的审美主体性理论展示的未来——尽管这种未来还是一种看不清的抽象历史观——则是其“美学的合理内核”,它为青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美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从而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不朽财富”。  相似文献   

3.
“现象”是康德建构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在这特殊的规定性中蕴含着对认识中主体性的肯定。在“现象”的生成过程中,康德更是处处彰显着认识中的主体性。康德在其“现象”说中所凸显出来的认识中的主体性,对于我们在现代探究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为自然立法”是最能体现康德哲学反对机械认识论,重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一个命题。人是一个自觉、自主、能动、创造的主体性的存在,是其认识论中一个主要结论。康德考察说明,认识是人作为主体的一种能动活动,而不是人的被动接受;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它能够超越“经验自我”的狭隘性而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知识;理性的职责不是给人类提供“现成的真理体系”,而在于不断地从理论上探求人类知识也即认识能力本身的发展条件,不断批判任何企图把人类现有知识凝固化的观点和作法,从而促使人不断追求完善;追求合理性既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也是人作为认识主体而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肖娜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35-39
认识论在整个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主体能动性思想则是康德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握康德主体能动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主旨,了解康德主体能动性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意义,有助于准确掌握康德认识论的本义,有助于推动哲学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先验论是近代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枢纽。康德把哲学同当时的科学相结合,对近代科学发展所揭示的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作了总结。研究康德的先验论,特别是分析它对主体能动性的探讨,对主客体关系及主体本身的研究,发展科学的认识论有着直接的意义。康德是用先验主义的方法来揭示主体在认识中重要作用的,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还是在哲学的研究中,都使康德看到了科学知识是一种不同于后天经验、也不能用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中,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才真正把"主体性原则"彰显出来,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人为自然立法"正式确立了"主体性原则",黑格尔"绝对精神"则把"主体性原则"推向了极致。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推动了西方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因其理论内在的缺陷,使它陷入了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为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找到了出路。当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彰显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笛卡尔对理性与自由意志的论述,确立了主体性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张扬了主体性,在康德的认识论领域,主要表现为"知性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领域,表现为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费希特的哲学以"自我"为出发点,进一步张扬了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他对自由的论述。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给当前的主体性讨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康德与马克思的自然观有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两者在主体性问题、自然伦理问题、认识论问题以及方法论问题上有着重大的理论分野。  相似文献   

11.
从《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通过主体性革命,以“实践主体”取代“认知主体”,把握到主体与客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相互生成关系,有效克服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的主客体二分困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与主体性革命的完成包含了从“异化劳动”“感性实践”到“全面生产”三个理论环节,形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演进逻辑。其核心是借由对实践概念的“劳动—生产”化重构,将劳动概念中的自我意识原则与生产概念中的物质第一性原则相统一,进而打通了哲学批判和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关节,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主体向度和客观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原则既有其意义又有其局限,其意义主要属于认识论主体性原则和实践论主体性原则,其局限主要属于存在论主体性原则。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超越主体性原则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一些古代东方思想家也为超越主体性原则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本文提出了以整体性原则超越主体性原则的初步构想。整体性原则把同一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中的合理的积极的成分保留在自身中。它主张存在论中的天人合一、天下一家、平等之道和博爱之道,认识论中的合理之道和民主的群体主义,以及实践论中的中庸之道和现实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马恩全集》第一卷,588页)按本人理解:康德哲学的革命作用在于,不仅使哲学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而且使哲学由对认识客体的关心转向对认识主体的重视;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辩证法(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的发展。直观与对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辩证建立康德认为,旧哲学由于陷入迷误而收效甚微,问题首先发生在对认识对象的错误理解上,他们把对象确定为超经验的、人的认识能力无法把握的“物自体”,这样一开始就将认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之“先验哲学”之名一般指其认识论,本文认为康德实践哲学也具有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特征,主要体现为道德法则的证成过程中,康德步步追溯,最后达至“理性的事实”这一先验的理由,表现出理论的先验性。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以来,间性问题已触及哲学、美学、文学等各人文学科,“间性的凸现”已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共识。间性理论作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问题由来已久,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等对其都有过论述,但作为哲学概念的主体间性的提出和其意义的凸现却是在20世纪。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共主体性等,它缘起于近代主体哲学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原则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解读西方哲学史的一把钥匙,追溯其思想渊源直到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其最终的确立,实现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理性与自由。这一原则的确立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试论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王瑞芳康德认识论是在批判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他看来,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其片面性,都没有弄清楚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分析人本身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把认识论研...  相似文献   

18.
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是二元论者。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批判康德哲学,早已做过原则指示,标明了方向和路线,这是必须认真遵循的。对待康德哲学,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揭露和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唯心主义;同时,在辩证的否定中,估价和肯定康德哲学的合理成分。在康德认识论中,“综合”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通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经常可以发现“综合”的思想在闪光。“先天综合判断”中有综合,“统觉的综合统一”中有综合,范畴体系的“三分法”中也有综合……康德何以这样注重“综合”?这自然要引起康德哲学研究者的兴趣和注意。  相似文献   

19.
先验逻辑是康德认识论批判的主体部分,既有先验认识论结构,也有形式逻辑脉络,包含“真理的逻辑”和“幻相的逻辑”。在先验逻辑中,形式逻辑的对当关系、命题逻辑、三段论与先验认识论的概念分析、原理分析、幻相分析之间,具有精巧的对称结构。在哲学维度,先验逻辑是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其中,逻辑线索构成康德认识论迷宫的“导航”,同时它也是认识论体系的“脚手架”。在逻辑史维度,先验逻辑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意味着非经典逻辑的萌芽,对现代逻辑哲学具有启示意义,并成为黑格尔辩证逻辑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