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静 《文教资料》2008,(4):90-91
世界如果缺少了生命,将是一个残缺的世界.教育如果缺少了生命,将不能称其为教育.生命价值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仅以片面的发展代替生命的整体发展.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青少年陷入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之中,青少年自杀、暴力事件时有所闻,情感冷漠与心理脆弱更是教育界经常提及的话题.因此,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鹏飞 《考试周刊》2014,(57):150-151
本文主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文章主要从认识生命的由来、懂得珍爱每个生命、欣赏身边的生命、倡导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郭绍赋 《云南教育》2008,(15):22-24
浩渺星空、苍穹大地,造就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有了生命,生命就要生存,就要发展,并且在生存发展巾走向广阔和多彩的生活。珍惜生命、学会生存、活出精彩的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对少年儿童.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使他们知常循道,正视人生,对人类、对神会的发展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  相似文献   

4.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礼仪教育,如日本开设了“道德实践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韩国《道德》课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由此可见,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5.
马向华 《新疆教育》2012,(16):205-20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解读教材的人文内涵,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这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年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而且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生命),不能不关注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的概念,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也有人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上述两种观点虽然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却又有共同之处,即生命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书刊速递     
《教育与职业》2006,(1):115-116
《杰出青少年不用太在乎的10件事》作者:章程、梁萍出版:中国经济出版社ISBN:7-5017-7260-6第一版:2006年1月定价:24.00元常常我们都能听到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灌输“你必须……”、“你非得……”的成材理念,殊不知这会在无形之中导致青少年在追求卓越、立志成才过程中的过度焦虑心理,并极易使其对凡事都变得“太在乎”。本书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出发,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使他们懂得“不能不在乎,也不能太在乎”是杰出青少年走向成功的良好心理状态。在书中,作者精心挑选出10件常常困扰青少年发展的“心…  相似文献   

8.
面对灾难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结合我国汶川大地震,特开设本次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已全面启动,这将对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体育”活动离不开生命教育,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那么,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阳光体育”为其保驾护航呢?  相似文献   

10.
那英文 《成才之路》2010,(23):77-77
在小学科学中,生命教育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性、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四部分。在这些内容中,我想谈谈对于人本身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教育是培育生命、发掘生命价值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重要的一环。目前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公选课,是要让受教育者体会、认识到自我之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人生中丰富精神生活、发展知识水平、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其课程内容应包括五大板块: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和学会养生。  相似文献   

12.
国家教委在1991年制订的《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中,把人口教育看作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小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和家乡的人口数量与发展状况,初步懂得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重要性”。国家教委最新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教学大纲》也要求小学生“知道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初步懂得要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道理。知道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由此可见,让小学生懂得点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是一个成就与缺憾并存的世纪,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巨大的发展,这一方面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和满足,但同时也使人的社会生活出现“技术化”和“物化”的趋势。相应而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受到忽视,在人文精神追求上呈现肤浅和低层次的倾向。 对此,笔者以为,应把人文精神引入当前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学校的教育应承担的任务是:在向学生传授更多科学知识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方面取得平衡。 一、什么是教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是承载着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审视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向孩子们展示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懂得珍视生命,感悟爱的真谛. 一、小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重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担负着“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等教育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史参》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截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育,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主张以“传承”与“创新”互动为契机,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竭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欲使久罹冷落的“历史”真正体现其作为“全世界的恩维活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中史参》力主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生活,让人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让每一位求知者在生命的历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让人在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中实现“自我对话”与“人的大写”。教育是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纯真、充满智  相似文献   

18.
生命美育是指人如何认识并实现其生命美感的形态和生命审美的价值.其实现的过程就是应该如何生活,怎样做人;其最终意义就是如何优化生命,美化生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当前我国青少年迫切需要生命美育教育,使他们懂得该怎样接纳生命及尊重生命,进而能够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的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尊重生命价值和尊严为终极目标;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和人的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的人格。当前上海正全面进行二期课改的实验。二期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健全其人格…  相似文献   

20.
【活动背景】新生命教育是朱永新教授[1]提出的,指新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它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理念,提出了三重生命的概念: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在小学高年级学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使学生产生对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热爱[2]。高年级段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时期,逐渐产生“我是谁,我为何而活”的思考。个别不懂得探索生命意义的学生,容易因为生活挫折而降低自我价值感,甚至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