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控制的过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望”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闻”学生的发言;向学生“问”或由学生“问”,及时收集信息;审时度势,仔细把握时机,找寻最佳“切”点,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和谐优化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孔子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构建已然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学问”,既“学”又“问”乃成就“学问”,只学不问的人,正如韩愈指出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成为两脚书橱而已。陶行知先生曾引用杜威的话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由此看来,“问”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教学现状却让人不无担忧。有的以学生的“学”冲淡了学生的“问”,有的以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问”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凸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难以落到实处。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何尝不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呢?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苟悫  王建 《四川教育》2007,(2):93-94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从相识开始。这种相识,彼此要消除陌生感,建立起相互交往的心理需求和相互接纳的情怀,体现为一种精神的敞开。要让学生走近教师,和教师“面对面”、“零距离”,对教师产生情感依恋,和教师“交心”;教师也要放下架子和学生结为“同伴”,走进学生心间,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站在教师的角度引导,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你的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郭小玲 《职教论坛》2002,(16):48-48
提问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实达到提问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运用“三问”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问教学法力求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并力求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书育人的最佳结合的教学规律。“三问”教学法其基本内容就是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三种问答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认真设计出“切合实际”又“合乎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6.
林琼红 《广西教育》2007,(11A):35-35
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已全面铺开,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之间只有灌输,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普遍存在。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下面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学记》强调“人不学不知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出和阐发了很多教学方面的规律和方法。“善问”与“善待问”思想需加强研究。“善问”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对教育价值追寻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万物各有其理,必然产生怎样问的问题,“善问”是教学策略和方法。《学记》的“善问”策略有三条:一是先其易者,循序渐进;二是后其节目,突破难点;三是及其久也,环环相扣。“善待问”本质上属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以极其宽容的态度等待学生的学问进阶。一是过程性的关怀,即“和易以思”;二是发展性的关怀,即“举一反三”。“善待问”是关注闻道,在“善待问”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师生双边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交流状态;树立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使学生能够信任和追随教师;严格要求,“师严然后道尊”。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在整个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主要是分“三步走”,注重三个字“全、联、重。”①“全”即教师讲得全,学生练得全;②“联”即教师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③“重”即后期阶段复习重点要放在思维训练和审题答题能力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9.
课改进行到了今天。教师大都能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明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但是到了课堂上.真正要驾驭一堂课的时候,教师的行动就打折了,变成一“问”到底,学生也是一“答”到底。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自己“讲”.学生“昕”。以至于整堂课“串问串讲”.而且教师问的都是文本表面的内容,学生基本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了。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中,却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除了认知需要外。更多靠的是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来进行,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想、说、问”做起。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教育》2006,(4A):12-12
“问题意识”的弱化与丢失会导致教师的“假性成长”;教师“贿赂”学生;是“学生配合教师”还是“学生逼着教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李彦秀 《宁夏教育》2005,(11):47-48
近期连续听了几节公开课,发现年轻教师特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课堂上却大都不会“问”了,不善“问”了。“问”作为课堂教学无形的“软件”,其实有着很大的学问。  相似文献   

13.
首先我们必须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相似文献   

14.
冯齐林 《今日教育》2008,(11):45-46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于过多地提问,“碎问碎答”的“弊病”有:①“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设计的“板书”靠近的阶梯;②“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③“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④信口而来的“追问”在很多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  相似文献   

15.
仇千记 《宁夏教育》2007,(7):116-117
工作二十多年,曾数次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也多次聆听别的教师上这一课,大都进行过这么一段。开场质疑问难”——上课伊始,教师指着刚刚板书的课题问学生:“同学们,面对‘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似乎是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疑难问题”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重要方面,而学校教师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领路人,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各方面的楷模;做“三讲”的带头人;做“四有”的培育人。  相似文献   

17.
1.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一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工作的“四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中医大夫行医治病需要“四诊”一样,身兼科任的班主任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必须适时适势、恰到好处地施用“望”“闻”“问”“切”等“四诊”。这样,不仅能健康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空.营造“民主的课堂”,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善“问”、见“疑”必“问”、激“疑”乐“问”。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问题,可将教师的“教”转换成学生的“学”.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问”.可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