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邓卫 《今传媒》2011,(9):111-112
根据编辑工作中的积累,结合《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及工作实践,结合相关标准规范,归纳总结出版物中常用的16种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错误,并举例说明,供编辑、校对同行及其他文字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析新时期图书校对人员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校对是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图书的质量。众所周知 ,图书的出版目的是为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但如果已出版的图书常出现错误将会给读者带来迷惑和困难。因此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图书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认真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图书校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消灭书稿排字上的错误 ;其次是协助编辑发现原稿中的问题 ,提交责任编辑解决 ;另外还要找出版式规格中的疏漏 ,返回给技术编辑修改 ,力求杜绝文字差错和做到版式规格统一。校对工作者应既对原稿负责 ,同时又要有质疑的态度 ,以…  相似文献   

3.
1998年9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根据校对工作实践并针对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了《关于校对工作的两个建议》,即《关于加强校对工作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虽然《两个建议》主要是针对校对工...  相似文献   

4.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5.
《辞海》给校对所下的定义是:“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证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近年来,出版物以及一些声像媒体中的错误可以说引起了广大读者、受众的不满,乃至有了“无错不成书”的说法。这说明,校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各媒体对于校对工作的认识有待  相似文献   

6.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2007,(5):46-47
文汇报等多家报纸报道,由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举办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历时一年后于1月16日揭晓。10多万名观众积极参与,挑出电视台数万条差错。主办方认为,与图书、杂志、报纸相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电视的差错率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8.
理岭 《出版视野》2006,(1):14-14
西南、中南校对理论研讨会2005年12月13日到19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出版协会校对委员会主任周奇的重要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优势”(本刊全文转载)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认真研究了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分代表在会上作了论文交流,会议形成了共识,“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和编辑工作同等重要的职业又是编辑工作必须的追续和补充;校对工作不可替代;校对工作是图书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无论是写作鸿篇巨著,还是发表一篇短文,都要反复推敲。对文稿的校对工作,也不马虎从事。他认为,看校样“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每一印张都要校对三次”。从标题的字体到行文中的数字号码,从每一个字词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过细的校阅。在校对《反杜林论》和《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时候,他说:“为了找出错误,我就得钻到通常的排印差错中去!”恩格斯对待校对工作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值得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图书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修订、颁布了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再度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图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编校质量,编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校差错的多少;编校差错的多少一取决于编辑的加工质量,二取决于校对的校对质量。众所共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及延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两年来实行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版”)并与原《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旧版”)进行比较,我们经过认真学习和运用,认为新版《规定》中的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新《规定》之优点1·关于书眉、中缝的差错,旧版规定每处计1个错。这一条显然偏严,因为现在电脑排版,书眉如果有错,相同错误肯定一连串,这样一来,一个书眉的相同错误,很可能导致该书编校质量为不合格,这显然有失公允。所以,新版将其改为:“书眉(或中缝)中的差错,每处计1个差错;同样性质的差错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2.
图书差错结构及灭错对策谈维近代中国出版家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校对讹字,以便修板再行刷印,及复查全书,辩论经义者半,校出错讹者半。”“辩论经义者半”,即原板中存在的差错占一半,这些差错需经辩论后才能搞清楚的。“校出错讹者半”,即明显的错别字占一半...  相似文献   

13.
"一个现代人,他的修养表现在非常优雅地运用我们的母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郝铭鉴4月2日,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病逝,享年76岁。郝铭鉴是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杂志的创刊人、前主编。多年来,郝铭鉴先生创办的《咬文嚼字》杂志和由他主持的一系列面向全国出版、文字工作者的文化活动和咬文嚼字培训班,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培训了诸多语言文字、编辑出版从业人员,为中国出版界和语言文字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校对工作是报刊出版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份报纸和刊物要达到正确的宣传目的,校对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记得建国初期,南京《新华日报》(三报合并前是南京市委的机关报)曾经由于校对工作的疏忽大意,把一篇重要国际新闻的标题“印度人民决不对苏作战”错成“印度人民决对苏作战”。漏掉一个“不”字,铸成了一个极其严重的政治差错。当时市委负责同志到报社召开大会,指出这个差错的严重性,并由有关人员做了深刻的检讨,引以为戒。由此可以看出,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16.
谈谈校对     
谈谈校对张鹏涛1校对的源起《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①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②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  相似文献   

17.
周奇 《青年记者》2009,(14):16-21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生前在病榻上对来访的《咬文嚼字》主编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文字全面混乱时期,字也错,词也错,语法也不通,文风也有问题”。老人的忧虑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8.
图书是人类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完美而正确的信息传播是出版者苦心追求的结果,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一直是出版工作的中心之一。目前,我们图书的编校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从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对33家良好出版社33种图书的质量检查结果看,仍有11种为不合格产品。从图书错误率分析,原稿留错的约占全书错误率的90%;校对和排版错误的各占5%。由此不难发现,消灭原稿错误是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网络的发展及无纸化办公的推进,校对行业面临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作为报纸校对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已不再是"核对上报稿件与原稿是否一致",而是要检查和找出校样中的各类差错。作为一名经历过这个变化过程的老校对,笔者认为,目前校对人员的工作难度在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过去,有原稿可以参照,经过编辑审核过的稿件,错误少;现在,没有原稿,没有了可参照的原件,校对人员需要从校样中自主找出各类差错,这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差错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校对活动,首先表现为对校样或原稿的观察,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校样与原稿存在的差错。只有观察到位,才能保真;观察不到位,就会留错,就是校对的失察。一、校对的观察 校对的认识过程是从校样与原稿的观察而来的。所以,观察是校对认识的前提。没有观察活动,就没有感觉、知觉、思维的活动。目前图书的错漏中,很多是失察而造成的。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一校应消灭排版差错90%,二校消灭一校遗留差错的80%。实际上,校对活动中不达标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不达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观察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校对观察侧重于探索、发现,观察的结果一般需要经过验证(分析、推理、判断)才能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