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曾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则言明其具相当强的文化属性。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语文课程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文学应该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可以从发现自然美、寻求生活美、感受意境美、挖掘意蕴美、领悟情感美、剖析形象美、品味语言美、揭示结构美等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本文就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功能、内容、方法等方面谈些意见 ,供老师们教学、研究作参考。一、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多重功能审美教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 ,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直接功能在于对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呼唤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利用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本文仅就诗词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也强调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要求“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它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方润 《考试周刊》2014,(1):34-3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特别是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总是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识字教学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基于民族文化积淀之上的审美心理意识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妍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2):175-17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数量的匮乏,人才素质的低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跨世纪的一代教师教好书,育好人,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就不能忽略语文课堂上“审美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它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然而,  相似文献   

15.
车延霞 《现代语文》2005,(8):102-103
新课程非常关注审美教育,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体会到语文课文中的语言美以及作者所描写的风景与情境美。最终还应当将这种审美素质的教育上升到对美好情感和美好追求的培养和优化上。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项需要持续积累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课程内容。教师立足于语文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价值的认知,同时在审美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拓展语文课程学习的范围和深度,使得小学阶段的基础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得到针对性的提升和优化。教师只要不断融入应用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就能够最终取得良好的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能力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深层次内涵,那就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如果不注重阅读与审美的有机融合,阅读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审美之间架起桥梁,让二者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鉴赏美。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这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中学语文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识字教学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基于民族文化积淀之上的审美心理意识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给语文课程定性时有这样一段话:“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这里,把“审美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并列在一起,成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