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是《水浒传》宗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水浒传》小说中具有浓郁的儒、道、佛三教的观念和思想,体现了我国民族宗教的儒、道、佛相融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陇南石窟和中国古代历史三教合一包含三教形成、三教一致、三教鼎立、三教合一等阶段。陇南石窟包括五种情况:佛教;道教;佛教为主,佛道兼容;道教为主,道佛兼容;儒、道、佛兼容。陇南石窟三教合一有五重涵义:从三教各自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从三教融合整体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三教各自独立、和而不同;三教亦此亦彼;三教之中儒家一统。三教合一反映陇南宗教文化演变历程。陇南石窟为我们研究儒、道、佛三教和三教合一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探索汉语中儒、佛、道三教词汇形成和流行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儒、佛、道三教文化强烈的社会人文色彩的浸润;原因之二是为了满足汉语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张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黄山书社,2010)将柳宗元的儒佛道思想放在唐代三教关系背景中考察,在柳宗元三教观的性质、定位及具体内容的认识上新见迭出,是柳宗元研究及唐代三教关系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陈婷婷 《考试周刊》2012,(72):27-28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多民族政权,所以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契丹族本土原始宗教信仰与外来儒、佛、道三教相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契丹族像许多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图腾、祖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随着建国前后汉族、渤海等各民族人口的迁入,儒、佛、道三教也逐渐传播到了辽朝。神册三年(918年)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嘲。四年(919年)“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体现了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的政策,最终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辽上京地区是契丹族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地区的儒、佛、道三教兴起相对较早,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居士情怀并不是纯粹佛教的,而是表现调和三教,以儒立 身,以释治心,道佛互参而形成的一种知足常乐,追求恬淡适意生活的人生哲学。 这与唐代儒释道三教调和的潮流有很大关系。白居易为后世封建知识分子开辟 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柳宗元与儒、道、佛三家的关系,发现其作品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精华,其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均与儒、佛、道关系密切。但总体看来其创作主体上反映的还是儒家的用世思想。  相似文献   

8.
万淑君 《天中学刊》2012,27(6):54-59
郑观应的宗教观是其整个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以"道术"为其宗教观立纲,阐发了独特的性命观和神气观。他又从同源、同道、同心三方面会通儒、道、佛,在统一儒、道、佛三教的基础上,提出"七教统一"的宗教观,试图融儒、道、释、回、耶稣、天主等各教思想于一炉,通过寻找各个宗教的共通点来实现会通全球各教的理想。他的宗教观突破了"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局限,显示出新文化观的端倪。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询的基础上,发现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地区存在着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现象。通过分析崆峒山地区的建筑特色、民众心理及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的文化内涵,认为这一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勇副教授的《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26万字,2010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它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成果。该书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关系为对象,在梳理柳宗元三教观形成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探讨柳宗元的儒教观、佛教观和道教观。  相似文献   

11.
“三教”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尊奉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和尊奉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但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三派的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以儒为主,援佛道入儒;以道为主,援儒佛入道;以释为主。援儒道入佛。纵观张三丰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仍然是以道为主,援儒入道、以道通儒,但呈现出趋向儒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后土庙是明代兴建的规模宏大的道观,并有精美的彩塑与壁画。后土庙三清殿彩塑群布局是一个严谨的整体。东西配殿的彩塑近千尊。彩塑虽然是道教题材,但中国的明代之后的佛、道、儒三教融合,所以后土庙表现出来的彩塑人物并不是单纯道教人物,而是佛、道、儒三教融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更是儒、佛、道三教大融合时期。韩愈终生积极反佛兴儒,努力探索封建宗法制度的重塑之道,客观上起到了遏制中唐佛教消极避世观念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南岳古镇历史久远,具有封禅、祭祀、商贾等传统文化特征,是佛、道、儒三教共存之地。根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及其GIS技术的研究方法,标示和识别了南岳古镇景观的基本文化特征。研究表明"寿岳文化"是南岳古镇的主体文化基因,也是千百年来驱动南岳古镇不断发展的主导文化因子。此外,茶文化与佛、道、儒共存的宗教文化特色也是南岳古镇重要的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苏氏蜀学是北宋中期与理学、荆公新学鼎足而三的儒学学派。苏氏蜀学学者公开会通三教 ,援佛道入儒 ,在其思想学术体系的建构中 ,对佛道之学的思想资料与理论思维成果多有汲取利用。其本体论、人性论与修养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都表现出佛道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儒、释、道之间几百年的激烈竞争出发,分析了南朝士风对三教思想的选择思路,论述了南朝士族家学对儒佛道文化的接受与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日 ,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李安纲先生主编的《三教九经》丛书。这是一套颇具特色的丛书 ,共收录了佛、道、儒三教的九部典籍 ,计有佛教的《金刚经》、《心经》、《圆觉经》;道教的《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儒教的《易经》、《论经》、《礼经》等。这套丛书的隆重出版 ,标志着我国的文化普及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丛书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将分属于佛道儒三教的经典置于一处 ,加以整理。这显示了编者宏通圆融的文化观念。佛、道、儒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 ,逐渐形…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宋明时期儒、佛、道三教合流是儒教的强势扩张。  相似文献   

20.
对孟浩然的思想,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论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盛唐文化背景、魏晋风流等对诗人的影响来分析儒、释、道三教在诗人思想中的融合统一.孟浩然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对"穷"、"达"的态度孕育了他的仕隐思想,盛唐多元文化背景又使他吸收了佛、道精华,以玄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风度也影响着诗人的性格行为,从而造就了诗人思想中儒、释、道三教的圆融互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