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衰落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中老牌霸主魏国也已衰落,新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称王已不再显赫,于是秦国率先称西帝,而送东帝给齐国。由于燕国为了达到报齐国灭国之仇,派间谍苏秦到齐劝说齐王废除了帝号,再加上其他各国不愿秦国强大,然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也废除了帝号。最终造成了齐灭宋国,激怒了各国,形成了合纵攻齐的态势,秦国由此形成一强独大。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商於地处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的交错过渡地带.是秦国与楚国、三晋争夺的"金三角",是北方文化进入南方的走廊,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支撑点.秦国占据商於,打开了南下东出的通道,形成了威慑关东、进逼楚国的正面基地,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地缘战略;楚国失掉商於之地,不仅使江汉地区门户洞开,处在秦国钳型攻势的包抄之下,而且失去了最大的盟友齐国,从此由盛转衰,直至灭亡.因此,商於之争是秦、楚盛衰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将相和》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是: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  相似文献   

4.
写在前面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已有种种不同形式的货币(铜钱)在制造和流通了.在华北的黄河流域,下游以齐国和燕国为中心有刀币,其上游以三晋、郑、卫诸国为中心有布货,以及华中一带,所谓江淮地区的铜币即蚁鼻钱都在流通.后来,战国的割据局面被秦统一起来,作为始皇帝统一政策一环的货币制度,就是把战国时期的各种货币(铜钱)废除了,只允许秦国的货币——方孔园钱、半两钱在全国流通,于是货币就统一了.当时,作为货币形态的有铜钱(下币)和黄金(上币).并规  相似文献   

5.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有严重失误的政治运动。导致扩大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当时:错误地实施了“引蛇出洞”的策略;错误地运用了群众政治运动的形式;不慎重地采取了支持大字报的态度;主观地定任务、分配右派分子指标;不恰当地、随意给人扣帽子等做法。反思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那段历史,找出当时实施策略与采取方式、方法等错误或不当的地方,以期引以为鉴戒,从中获取教益。  相似文献   

6.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深远的秦赵之间的一次大战。纸上谈兵,是指只会空谈兵书,不知通变的赵军主将赵括在这次战争中使赵军惨败的典故。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趋强大。至战国后期,秦国成了七国中势力最强大的国家,它积极向东扩展,图谋统一东方六国,而东方六国唯有赵、齐二国可以与之抗衡。秦昭王时,实行远交而近攻的策略,根据秦相范雎的建议,首先兼并临近的韩国。秦从公元前二六五年开始大举攻韩,从东、西、南三面向韩的上党地区进兵,使韩的上党处于包围之中。上党在今山西省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7.
战国后期,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图谋与楚对抗,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秦在统一蜀地之初,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封蜀侯,置蜀中,蜀相;移民,筑城;开发蜀土地,山要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麽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孙亚军 《现代语文》2010,(6):144-145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贾谊在文中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点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可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以来却存在较大争议。不少老师解释说,秦国由于没有实施仁政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灭亡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使人明白:攻势是什么?守势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近数十年来,东周时代的秦出土文献骤增,为秦国文学乃至重新认识秦文学提供了可能.根据目前的资料,东周时代的秦文学大致经历了春秋时期(襄公至哀公)、战国早中期(厉公至武王)以及战国后期(昭襄王至秦王政)三个发展阶段.春秋秦文学是西周礼乐文化与秦嬴勇武激越的民族精神相交融的产物,可谓"礼乐文学".战国早中期的秦国建立起以法为尊的单一文化体系,养成任法、功利的文化精神,薄于艺文.战国后期,外来文化因素增多,秦文学具有显著的"国际主义"特色,可谓"诸子文学";"民间文学"也是此期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作品具有显著的文学史价值.所谓"秦世不文"应重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0.
汉初距战国不远,战国时期所形成的许多趋势仍得以延续着,如任侠与结客风气的盛行即承战国绪余而来。任侠与结客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最终衰落于汉武帝年问?任侠与结客衰落的原因,从表面看来,是由于他们与汉初诸帝的利益形成矛盾;从长远的眼光看,则是由于他们与中国传统化的不相容而导致衰落的。  相似文献   

11.
贾谊《过秦论(上)》中有不少用以论述的事实与历史记载不合。下面对其中不合者作些简略的考辨。外连衡而斗渚侯“连衡”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主要外交策略,是秦能消灭六国诸侯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将这个外交策略放在秦孝公、商君之时是不确切。《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是恰到好处.《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元年,“下令国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拉锯战争主要集中在秦赵边界。随着秦赵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形态变化也显示出了秦赵国力的此消彼长。秦的崛起,赵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的国力和军力几乎无可匹敌,面对秦的侵夺赵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打击,而是专注于伐灭中山、开拓北方边界,导致国力消耗,后继者不但不能守成,反而一步步衰落,最终被秦消灭。赵在战国时期地位举足轻重,赵与秦的关系影响着战国后期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 《荆轲刺秦王》见于《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质于秦亡归”篇。它叙述的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预示了战国时代六国的灭亡,秦国的统一天下。它是我国历史上这一大动乱时代将要结束的一个悲壮的尾声。 战国中期,泰国不断兼并崤函以东诸国的土地,已经成为首屈一的强国。到了战国,末叶十年中,东方六国依然互相猜忌,不能团结“合纵”以抗强秦,甚至彼此之间还常常开战,这样就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后二年灭赵(赵公子嘉逃代,自立为代王,后六年亡)。韩、赵破亡后,秦军迫近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的生存,于是在公元前227年,使出现子派遣荆轲劫刺秦王的事件。劫射失败,秦国益发横暴,同年秦将玉翦、辛胜破燕、代联  相似文献   

14.
在战国中后期,合纵连横成为列国外交的总战略。连横外交作为秦国的基本国策,其间经历了事一强以攻众弱、远交近攻、连横权臣三个发展阶段,连横政策的长期坚持大大加速了秦的东进步伐,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16.
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 )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公元前 630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缒城夜说秦穆公。他没有屈身乞求秦国退兵,而是客观详尽地分析了三国形势,准确地剖析了灭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继而又巧妙地施展离间之计,挑起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本板书横向标示秦晋围郑的形势;纵向总体标示本文情节结构,主体表明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各箭头之意十分明晰,不言而喻。 《烛之…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是新兴的封建制代替腐朽的奴隶制的社会剧变时代。新兴地主阶级先后在各诸侯国掌握了政权,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而且相互间频繁地进行着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统一的兼并战争。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能够相互抗衡的,除齐国外只有秦、楚两国。“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两国都有统一六国的可能。结果秦国统一了六国,楚国灭亡了。强大的楚国为什么灭亡?回顾其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史实 (1)春秋时期:①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等政策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②鲁国实行“初税亩”,促使土地由国有制转向私有化。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③秦国商鞅变法。这些变法都是发展封建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作品讲析》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译文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受贿赂秦国的国家的连累而灭亡。(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中华页活文选》(五)和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终了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历经两千多年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的分分合合,循环更替,一朝传一代,一脉相承,走过了这两千多年。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治角度来看,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兴衰循环历程:由衰到盛,然后衰落,最后灭亡;再盛、再衰,再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谁都看得非常清楚明白,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这个圈子,能够长治久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