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将继续以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提醒自己,用爱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让陶行知思想伴随我的教学成长。  相似文献   

2.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师对学生的爱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走在爱生的路上幸福耕耘前行。  相似文献   

3.
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禁区.汪曾祺的《受戒》却将宗教与爱情,佛性与人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受戒》消解了佛教作为信仰的严肃性,漠视佛教的清规戒律,张扬人性,倡扬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回到“人间佛教”中,构建了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世界。这是《受戒》中体现的佛教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儒道佛教精神共同构成的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转折     
转折是契机,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我,更完美地确定人生的轨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五柳先生脱离官场,在南山下悠闲自得,开荒种田时的感慨。是官吏的“逼迫”给了他一个机会去寻找适合他的生活。“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陶渊明找到了他所真正追求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在新时期散文文坛上特色独具。本文从“于平淡的生活中发见人生的诗意”这个角度,从三方面即:对生活永远有一颗蔼然之心;最后一个士大夫的闲适、散淡和美丽;用流水抚摸每一片草叶,论述了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二十多年前,作家汪曾祺先生离开了我们。人们称他为“文艺界的泥石流”“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如今,汪曾祺前所未有地受到追捧。他的作品和个性契合了当下的“时代情绪”,他的淡雅文风以及“向真向善”的生活追求,更是在当下的浮躁生活之中,绽放着持久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边城》所表现的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是一种古朴而又清澈透明的 ,象征着“爱”与“美”的生活方式 ,表现着对人性与自然的尊重。而在沈从文这一用心弦弹奏的乐曲中 ,“自然的女儿”翠翠与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恋情又构成了这一乐曲的主旋律。事实上 ,在《边城》中 ,与其说作家在歌咏一种圣洁凄美的爱情 ,倒不如说是借爱情歌咏一种晶莹透明的人生形式 :人活着不是为了满足种种物欲 ,不是为了做世俗的奴隶 ,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建立在和谐人际关系上的 ,充满着爱与美的内心和谐。对这种理想人生形式的追求体现在边城人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东方女性的悲剧命运。主人公翠姨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沐浴着“五四”新文化的春光,又忍受着传统封建文化的禁锢,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消极的选择死来作为她追求自由的爱的表现。在这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令人柔肠寸断,使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人间爱的憧憬和向往,对于人生的追求与思索。  相似文献   

10.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梵志的诗歌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甚广,是我们了解初唐时期世俗生活的重要材料。以王梵志的诗歌作为载体,从饮食与博戏两方面入手,将其诗中涉及的初唐时期的饮食与玩乐状况加以研究,有助于观照初唐世俗生活的深处。  相似文献   

12.
寒食(五石)散中毒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深刻影响了刘宋王微的文学创作,相较于皇甫谧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前辈作家,王微将石药中毒情形的描写与病人幽微情绪的传达有机地融为一体,其文"怨思抑扬",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与今人对中国古代文学"疾病书写"传统的通常认知不同,它表明,至晚在刘宋时期,作家们就已经开始在文学创作中把"病残之躯的展示"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此举丰富了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为后世的"涉病文学"创作提供了资源,是晋唐"疾病书写"传统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王维、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均属优美的美学范畴,以平淡、静溢为主要风格。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王诗更加冷寂、静穆与安祥,有些诗透出看破红尘的淡漠,充溢着宗教神秘感,与世俗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体现了一种清高、自赏的士大夫情调。而陶诗却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平易素朴,亲切可爱,具有平民性、世俗性、民间性,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艺术表现上,王诗更重形式美,注意炼字炼句、对仗押韵、色彩对比、画面安排等。而陶诗则浑然天成,自然流畅,不假雕饰,天然本色。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长恨歌》给我们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一个上海小姐王琦瑶悲惨的命运。但是作品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不惜花费一章的笔墨来给我们展示王琦瑶生活的自然环境,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些看似累赘的环境,却正是作家的用心良苦之处,作家就是要通过对王琦瑶从小生活的具体环境的描写,给读者暗示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这一说法出发,指出张爱玲的世俗只是一个外壳,而内里却是浓重的虚无。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早已完成自我虚无化,她的一生都处在虚无之中,而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现象。因此,对于生活在虚无之中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可用世俗来修饰的。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善于刻画人物,尤其女性。在《扶桑》和《第九个寡妇》中,作家通过对人物多维度多侧面的立体刻画,使主人公扶桑和王葡萄身上散发出令人惊艳的凡俗性和神性之美:作为生物性存在,她们生命力惊人;作为女性,她们却缺乏最基本的性别意识认知;而这一切融会在她们凡俗的身躯上却又散发出地母般的神性光芒。扶桑和王葡萄也因之成为作家贡献于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两个独创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借二个主人公在“异化”环境中对“性”的热烈与执着、对世俗伦理道德的反叛与傲然 ,向人们寓言式地揭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存在真实 ,即当现实变成陷阱时 ,人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寻求超越 ,以进行自我心理价值的实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王翰以《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著称,在盛唐恢弘的宏观时势之下,造就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传奇。然其事迹诗文流传极少,遂致鲜有关注与研究。文章从史料记载及其现存的十余首诗作文本出发,循端理绪,就其生平性格、艺术特质进行了探讨,并从其独特的人格特性研究入手,考论其诗歌用韵的特点,解读其骨气标举的诗歌创作风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