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正式、非正式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考虑吸收能力和企业知识异质性在其中的作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213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正式和非正式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对于正式合作网络,非正式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吸收能力在正式和非正式合作网络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内部知识异质性在正式和非正式合作网络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合ICT产业及制药产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数据,基于网络特征差异及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索和验证专利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同组合的四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中,虽然高合作广度低合作深度、低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以及高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三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曲线效应作用差异。企业网络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企业吸收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通过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的作用差异。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优化专利合作行为来动态调整专利合作网络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长乐纺织集群为例,分析了企业嵌入于当地业务网络及其吸收能力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同业生产者间的业务互动联系构成集群知识流动的主要渠道;业务网络形成基于信任和长期合作关系之上,并具有选择性;即使具备同质化的社会背景,但集群企业所处的本地网络位置和吸收能力对其创新活动产生显著正向作用,进而形成创新绩效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王雎  罗珉 《科研管理》2008,29(1):14-20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创新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吸收能力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也是研究合作创新的切入点。但吸收能力的现有研究因忽视组织间关系而使其难以对合作创新进行深入认识。本文以组织间对偶关系为基础,将关系维度引入吸收能力的经典概念,提出关系性吸收能力。本文通过建模与仿真展示了合作创新的机理与过程,揭示了关系性吸收能力对合作创新的关键作用,并基于吸收能力进一步探讨了实现合作创新的驱动机制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孙骞  欧光军 《科研管理》2018,39(5):67-76
网络嵌入已成为企业创新的热门范式,但异质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依然模糊。从吸收能力视角,构建知识链、价值链双重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在解构吸收能力的基础上,以东湖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双重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和结果,以期打开创新活动的黑箱。研究表明:(1)双重网络嵌入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促进作用但作用机制具有差异;(2)吸收能力是由四个子能力按照网状拓扑结构形成的复合能力。最后从宏观网络嵌入和微观吸收能力角度提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付敬  朱桂龙 《科研管理》2014,35(3):25-34
本文提出一个知识源化战略、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出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343家技术中心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RD投入直接影响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而外部RD合作提高企业潜在吸收能力,但对实际吸收能力并无直接影响;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并无直接作用,而对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实际吸收能力显著促进创新绩效,却对财务绩效无直接影响;企业内部RD与其知识基础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而企业知识基础广度与外部RD合作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7.
吸收能力对创新模式选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收能力作为获取、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和资源的重要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几乎涉及管理理论的各个部分.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匮乏,主要通过合作和模仿来实现创新.但是,要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仅通过合作和模仿不是长久之计.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模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现实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而潜在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合作创新或者模仿创新.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非正式网络、双元创新、吸收能力和环境动态性为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以227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揭示非正式网络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非正式网路对双元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潜在吸收能力在非正式网络与渐进性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非正式网络与突破性创新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现实吸收能力在非正式网络与双元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环境动态性在非正式网络与双元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双元创新管理实践的启示包括:企业管理者应重视非正式网络、密切关注动态的企业外部环境和重视企业吸收能力水平的提升等。  相似文献   

9.
在专利竞赛的压力下,企业普遍选择知识基础多元化、网络化路线。基于汽车产业1999—2010年专利数据和负二项混合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自身知识基础多元化与创新产出正相关,而自身知识基础网络密度与创新产出负相关;合作研发伙伴知识基础多元化正向调节自身知识基础多元化,合作研发伙伴知识基础网络密度正向调节自身知识基础网络密度。同构型合作研发伙伴有利于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的释放,对于提升其创新产出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获取、消化外部知识并对外部知识进行转化和商业化应用(即吸收能力)已成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知识转换视角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企业吸收能力提升模型,并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知识转换,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吸收能力.该研究为企业提升吸收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