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走”是他的原型,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讯围绕“立人”思想,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深刻地揭示了青年男女要获得自由解放,首先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 ,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 ,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 ,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子君、涓生所生活的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社会 ,虽然已从封建帝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了“民主”的社会 ,但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还在深深地有形或无形地统治和禁锢着广大人民 ,作为刚刚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和行动的资产阶级的新女性子君来说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交往后 ,每当涓生送子君出门时 ,他们俩“照例是相离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寒夜》为参照 ,说明《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源于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两条道路的不同选择。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人道主义在封建伦理的渗透下异化变质 ,成为消解个性的杀手。子君是被人道主义软刀子击中的牺牲品 ;阿随是以符号方式出现的具有极大隐蔽性与迷惑性的封建势力的象征 ;涓生是较《呐喊》、《彷徨》中其他反封建知识分子更清醒更坚韧的时代先行者。《伤逝》体现了鲁迅反封建思想在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两难困境中的超越与升华 ,揭示了中国反封建历史进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从男性叙事的角度去看待《伤逝》 ,其主人公涓生的悔恨和悲哀 ,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鲁迅以男性的眼光来看待复杂社会人生与爱情之后的一种无声的叹息 ;同时《伤逝》的题材又是对古代“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的因袭与创造。  相似文献   

7.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发科 《青海教育》2006,(11):23-24
鲁迅的小说《伤逝》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伤逝》采用了“手记”的形式,同时又以倒叙回顾的方式行文,通过涓生对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自述,使读者窥见了他灵魂深处的隐秘。他向读者展示一年前是如何在寂静空虚中等待子君的情景“:在久待的  相似文献   

10.
在《伤逝》的阅读历史中,涓生这样一个平凡、庸俗的人,一直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因为他是所谓的智识者。然而,我们却不能因为子君的形象模糊不清去责备鲁迅的不公,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他已经为民族的沉疴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心力,况且鲁迅在创作时重视的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他是按照自我体验优先原则进行创作的;选择涓生这个类似智识者的视角,当然有利于作者反思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进行自我反省。  相似文献   

11.
陆机《赋》提出创新,其创新说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由于坛模拟创作蔚然成风,《赋》并不排斥模拟诗意而更注重辞的创新。陆机则选择与他情感相通的古诗作为模拟对象,在《拟古诗》中进一步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拟作比起原作,情感更为复杂深沉,同时一改古诗的质朴而表现出典雅华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石鲁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作为长安画派中的主将,无论是诗、书、画、印,还是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和极高的成就,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探悉石鲁的生活和艺术,研究其作品内涵,领悟其艺术创作精神,对于今天中国画的走向仍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寓意。  相似文献   

13.
刺刀是隐藏在现实中偶一露面的真实,幕布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余华以他一贯的冷静风格为我们撕开了幕布的一角。电影《活着》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小说《活着》的疑问,增加了更多的现实符号。通过文化语境的重构,使阅读主体与阐释主体、作品文本共同建立了一种以“体验”为空间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15.
石鲁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作为长安画派中的主将,无论是诗、书、画、印,还是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和极高的成就,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探悉石鲁的生活和艺术,研究其作品内涵,领悟其艺术创作精神,对于今天中国画的走向仍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寓意。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这里有别于这一观点,认为《套中人》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大量运用了象征、暗示、隐喻、对比等手法来暗示小说的主题及事件的发展,并赋予鲜明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中还对契诃夫的象征与象征主义流派的象征加以区别,认为契诃夫的象征是一种健康的象征,一种健康的美,这种美唤起人们心中光明向上的情感,饱含着真和善的品质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鼎盛时期的代表,除了劳伦斯之外,还有堪称意识流小说大师的詹姆斯*乔伊斯.在<尤里西斯>中,乔伊斯除了将意识流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外,还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把神话与现实、象征与写实之间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里另辟蹊径,通过将<尤里西斯>及<奥德赛>的故事情节、框架结构及主要人物加以比较分析,达到揭示这部小说深刻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伤逝》的叙述者并不像许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第一人称的人物叙事者涓生,而是未登台亮相的缺席叙述者,他代表了隐合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叙述者;叙述者的“沉默”,使涓生在与读者的平等对话中显明作品意蕴的深刻和叙事技巧的匠心,同时显露作者的苦闷彷徨之心。  相似文献   

20.
具有陕北特色的劳动生活场面、自然风光的描绘及"乡土味"极浓的语言都体现了路遥深深的故乡情结;对生活内在矛盾的探索、对人生思想的审视,则表现了其生命的沉重感;对传统美德的坚强守护,对笔下人物灵魂的拷问,则是其苛峻的道德打量;大胆炽热、超越世俗的动人爱情故事浓缩为永恒的爱情主题。以上四个方面即路遥的创作思想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