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态电影"的共名之下,中西方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电影文本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其蕴含的叙事伦理的差异,反映出电影背后中西生态文化观念和文化取向的差别.<2012>式的好莱坞生态灾难大片是遵循经济伦理的超级视听消费品,以特定叙事视角和特效技术实施对观众的控制,实质上是反生态主义的.<可可西里>以朴素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抵抗消费主义,代表东方生态理念的影像书写.这种差异促人反思影视传媒如何真正适度地传达生态关怀而不被娱乐消费所销蚀.  相似文献   

2.
申朝晖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55-57,66
时间倒错是作家一种重要的叙事话语和叙事策略,它主要有倒叙和预叙两种形式。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典叙事作品中"预叙"是特征,而倒叙相对于西方运用甚少。本文试以《红楼梦》为个案分析,探讨其时间倒错上的具体类型、在文本中的叙事功用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中国武侠电影的侠义伦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中国武侠电影形成一种特异的"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两个"叙事母题"是一种互为映衬、同时彰显的关系;"家族为本"的伦理思想在武侠中普遍存在;引领武侠电影走向不朽、并不断创造银幕传奇的灵魂是义、是情;对信义的追求是武侠电影矢志不渝的叙事格调。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潜藏于中国武侠电影当中的伦理意识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健钊 《考试周刊》2014,(80):41-42
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电影讲述了相同的故事,但二者效果却不同,这主要由于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差异。从叙事结构上看,电影《追风筝的人》保留了小说中的顺序结构,但对小说中独特的二元对立结构诠释得不够;从叙事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电影特有的叙事手法要比小说丰富;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改编电影重现了小说中的一部分人物形象,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处理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5.
从电影文体创立至今,"经典叙事"就一直占据着电影创作的主流地位.随着电影实践家对影视语言的不断探索,我们意识到这种封闭式的"经典叙事"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文章从电影接受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经典叙事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经典叙事模式的优点及不足,并结合现代以及后现代叙事方法阐释说明开放式结局对经典叙事模式是相容的并且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和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殇痛。秉承不忘历史,反思战争的精神,中外电影界众多电影创作者们怀揣沉重的心情,耗时费力,以影像的方式纪录拍摄了很多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批判控诉战争的残酷,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本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中外战争电影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主题、叙事人物和叙事视角三方面提炼出以"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的异同,有助于电影观众和电影研究者们了解战争电影的叙事特征和叙事艺术,从而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老炮儿》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关于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2015年华语电影的良心之作,无论是在口碑上还是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炮儿》是一部具有"北京情怀"与"大众记忆"的影片。试图回归电影本身,从电影的影片结构以及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较为特别的影片,它试图对中国传统电影在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这部影片在受众中引起了争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湘南学院学报》2019,(3):57-59
电影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极具个性化的精神作品,小说到电影中间存在着改编剧的叙事转换问题。从冯小刚导演改编严歌苓小说《芳华》的叙事转换入手,分析两种不同叙事类型在叙事视角、叙事时空、情节方面发生的转换,以及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时间艺术的小说,其叙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叙事与时间的研究主要是从"故事"与"话语"的关系入手,揭示"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在《白包山》中,艾丽丝·门罗利用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差异,发挥时序、时距和频率的叙事功能,构建了一个看似错乱实则清晰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际电影事业的不断壮大,我国的电影市场也逐渐走向成熟,期中"叙事"被公认为是影视创作成败的重中之重,多数导演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更注重画面对叙事的表现,或是语言叙事能力,却忽略了场景音乐在电影中隐藏的作用,场景音乐在电影中对环境、人物性格、场景气氛烘托和情绪的渲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当的场景音乐会给电影的叙事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2.
太空科幻电影作为科幻电影亚类型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高度发达,已成为深受观众所喜欢的电影类型之一。近些年来,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太空电影作品,这些作品在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在影像、叙事,还是在主题上都体现着"崇高"这一古典美学范畴,具有深刻的主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电影《天使爱美丽》作为让·皮埃尔·热内的经典代表之作,主要描绘了一个怪异的法国女孩艾米丽眼中的浪漫世界以及她的浪漫经历。这部电影色彩特征鲜明,色彩的运用对这部电影的叙事也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旨在阐述色彩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对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中色彩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叙事分析,探究色彩是如何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元素运用到作品中的,希望从业者能够借鉴这部优秀的电影配色,结合电影叙事,使影片在美学和主题内涵层面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4.
反乌托邦电影《时间规划局》运用结构主义叙事手法和二元对立叙事模式呈现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传达了西方社会中由社会现象到人性本真的递进式的矛盾对立,层层剥露出主要矛盾的来源机制和病症所在。这些叙事艺术特征镜像化现实问题,涵纳着丰富的反乌托邦思想,隐秘表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诉求。《时间规划局》作为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通过对其叙事艺术特征和反乌托邦思想的探析,意识到反乌托邦电影类型的创作应携具深刻的问题意识,以祛蔽化的态度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三言"叙事时间最突出的特征是将"顺常"的故事时间与"畸变、扭转、倒错"的叙述时间和谐统一于叙事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出对"时间"所蕴涵的迥然相反的两方面特性--变动性和秩序性的亲切关照,实现了叙事时间一维性和多维性的平衡发展,为其后拟话本的创作提供了范型.  相似文献   

16.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从2009年《建国大业》以来,到2019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电影创下该档期票房历史新高,主旋律电影在坚持以重大题材、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同时,竭力探索以类型化叙事、以小见大的切入口、明星化主创阵容为主要特征的商业化运作。"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好看,是影迷们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对中国电影从业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影视     
<正>与语言叙事和文字叙事不同,由于摄影机的存在,电影叙事似乎没有一个明显的叙述者。人们走进电影院看到的大部分商业电影,基本上都是以全知全觉、无所不能的"上帝"视角来展开故事。通过这种视角,观众既可以满足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理,又可以体会上天入地的视觉快感,达到了放松、娱乐、休闲的目的。但随着电影艺术的日益成熟,为达到更好的叙事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梳理、论证了当代叙事学和电影叙事理论的理论源头、基本框架和理论特征。文章指出20 世纪以来的两大思潮四脉流向对叙事学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和直接的影响:一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思潮;二是以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和斯特劳斯、弗莱的神话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诗学——神话学理论思潮。进而区分了当代叙事学与古典叙事理论的不同理论特征。文章认为,当代电影叙事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为主要研究特征的“语言结构表意说”。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影像符号编码说”。三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本文修辞策略说”。四是以米特里、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叙事美学与艺术说”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之一。在不同语言、文化、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叙事作品中,时阈的表现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线性与空间性的表现。这种不同的表现方武具有内在的文化意义。古代印度的叙事作品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的特征:以古希腊史诗与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则明显地具有线性叙事的特征。中国古典叙事文一开始便具有对时间的关注.展现出明显的线性叙事特征。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叙事文。在对叙事文时间表现的研究中,清代学者李绂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这一领域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20.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