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经”     
“十三经”即十三种书,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尊崇为经典的“必修读物”。它是由“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逐步增加而成的。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佚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经》也有秦以前三个人所作的“传”留下来,即《左氏传》、《公羊传》、《谷  相似文献   

2.
所谓“十三经”,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必读书”,“十三经”中的十三种书,是逐渐增加而成的。所以先要谈谈:“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以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失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  相似文献   

3.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4.
黄济 《中国教师》2006,(9):23-28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著作。从汉代起,《论语》即被列为“七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加《论语》《孝经》)之一。到唐代,《论语》即列为“十二经”(“十二经”包括《诗》《书》《易》《礼》《春秋》《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九经”,《左传》包括在《春秋》之中;后又加《孝经》《论语》《尔雅》,合称“十二经”)之一。到宋代,又将《孟子》列入,成为“十三经”。可见,《论语》被尊为经书,其时间是比较早的。宋代,又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提…  相似文献   

5.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6.
唐代初期《五经正义》的问世使经学得到空前统一,而奉敕编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于“三传”中独选《左传》以释《春秋》、并屡屡强经就传之举,使《左传》在《春秋》经传中的地位呈独尊之势,“遗经存传”之风盛行。但“安史之乱”后,以啖助、赵匡等为代表的“新春秋学”派却独尊《春秋》,对《左传》进行了诸多质疑和贬抑。而啖、赵此举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更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需之举,体现出了一片拳拳救世之心。  相似文献   

7.
一经部古代文人把先秦儒家的古典著作《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实际上,秦灭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失传,只剩下“五经”了。到了汉代,《礼》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并非《礼经》的分化,是三部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8.
师范教育的目标决定于我们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教师。我国古代有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说法。什么叫“经师”呢?就是能教人读经书的教师。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从汉朝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发展到宋朝的十三经(《易》、《书》、《诗》、《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这些经书虽然卷帙浩繁,文字深奥,注疏纷陈,解释歧异,但是找人来教,还不算难。所以说“经师易得”。什么叫“人师”呢?照我国古代的说法,就是能教人“明人伦”的教师。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彼此应  相似文献   

9.
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这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经部: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到了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经、秋春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远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经部: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经书,通常就是指儒家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以上十三经名目,自南宋即已确立。至清儒认为《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同流,亦将之列于经,所以又有十四经的说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国此后漫长的封建时代,经书的内容一直被奉  相似文献   

12.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礼记》是一部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原本是西汉时期“六经”之一的《仪礼》的记书(从属性资料),由于其所记内容十分丰富,文辞又远比《仪礼》优美,东汉时学习、讲研的人越来越多,地位也日显重要,不仅独立成书,与《仪礼》、《周礼》并为“三礼”,而且影响也超过了《仪礼》本身。到唐代,《礼记》始被奉为儒家经典,与《书》、《诗》、《易》、《春秋》三传,及《仪礼》、《周礼》并称为“九经”。南宋时,朱熹将其中的《大学》、《中庸》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礼记》的地位登峰造极。由此到明清,无论是“十三经”,还是…  相似文献   

14.
古籍中,“六艺”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射、御、礼、乐、书、数六种知识技能。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其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六艺”指前一种意义。这是因为,后一种意义中,六本书中的《乐》已经失传,流传后世的只有五本书,常称之为“五经”,而很少称之为“六艺”。  相似文献   

15.
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格秋入春秋五传:《左氏传》、松羊传》、《后梁传》、怕B氏传》、《夹氏传》。《史记》五体:本纪、表、书、列传。世家,我国史书五大类:正史、杂史、别史、野史、稗史。我国古代五大农书:汉代的《记胜之书》、后魏的《齐民要求》、宋代的《农书》、元代的《农书》、明末的《农政全书八五帝:黄帝、额预、帝管、唐尧、虞舜。春秋五*: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工、吴王阁间、越王勾践。宋代五子:哲学家周敦颐、程额、程颐、张载、未真五人的并称。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  相似文献   

16.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以儒学为主体,而儒学以经学为根本。所谓经学,指的是研究儒家经典,为诸经作训诂和阐发义理之学。历代确定和通行的儒经有十三种,即所谓十三经。它是六经经过一千余年的不断扩充发展到宋代而完成的,其间经学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认识这个发展过程,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先秦时期的六经,传到西汉只有五经,东汉时有七经之名,唐代先后扩充为九经、十二经,宋代再增至十三经。以宋版《十三经注疏》为本,现在通行的是清代阮元的校刻本。  相似文献   

18.
1.《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相似文献   

19.
经典篇一、理性与神化应当看到,后世上升为经典的那些儒家学说在最初基本上都是理性的果实。它们或者是运用理性对历史的记录,或者是藉助理性对社会的思考。以十三经而论,《尚书》是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及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三礼是搜括先秦时期周室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礼仪制度以及有关论著的典籍;《诗》是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20.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之以杜注为本,不取贾服者,究其根本,乃贾服杂取《公》《榖》说经,正杜氏所谓"不守丘明之传","於丘明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更肤引《公羊》、《榖梁》,适足自乱"者也。六朝春秋学《公》《榖》尤盛,唐初《五经正义》《春秋》以《左氏》为正,自不容贾服自乱阵脚。杜注训诂多本贾服,地理多本马京,更能"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即采《公》《榖》,亦能合于《左氏》义例,正足固植左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