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大保安"站着上北大"的励志故事着实让人感到另类与欣慰。他们不泯理想、不甘平庸、立志成才的朝气和远大抱负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是励志的,但同时他们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身在北大。全国的保安大军数以千万计,为什么只有北大的保安能实现华丽转身呢?原因不在保安本身,而在北大,正是北大的兼容并蓄铸就了这些幸运的保安华丽的转身。  相似文献   

2.
保安,在我们的印象中,工资不高,文化水平不高,似乎与成功无缘,北大的保安却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励志"偶像.甘相伟凭着执著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 笔者认为,"北大保安"上大学不是一个"神话",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其一,个人上进努力.这是最为基本的,如果个人不努力,不积极进取,成功当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其二,北大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勤奋给了保安很大的激励;其三,北大的开放给了保安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郭文婧 《甘肃教育》2013,(12):14-15
在社会的习惯思维模式下,很难将保安与高素质、高学历联系在一起。而"北大保安"似乎已成为一部教育励志大片,貌似靠着旁听,即便在普通人眼中天资不高的保安们在北大也能成才。这个现象是可以从正面解读,但也可以从反面思考。第一层是资源壁垒。、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  相似文献   

4.
过去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5月12日《燕赵都市报》)与一些在校大学生逃课、沉湎游戏、荒废学业相比,北大保安"站着上北大"的励志故事着实让人感到另类与欣慰。也许,在人们的常识里,"保安"不过是身处社会底层的草根一族,但北大保安却不乏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针对北大保安考大学现象,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称,"大学本来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引导社会观念、社会潮流。现在只是有保安旁听他们的课,拿文凭。我想未来应该更加走向开放,有更多的市民去旁听他们的课,拿到文凭。"  相似文献   

6.
短短3年时间,北大就又有2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可见励志的正能量之大.保安的频繁升学,必然给北大的保安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但北大依然坚持"尽可能地提供方便,在排班和定岗方面为他们留出学习的时间".升学的保安追逐青春的梦想,值得学习;北大为他们成就梦想提供支撑,更值得钦佩.  相似文献   

7.
靠什么去证明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估计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靠升学率,而且是靠名牌大学的升学率,甚至是清华、北大的升学率! 因为莘莘学子及其家长都将清华、北大视为"梦中情人",社会舆论也都将考取清华、北大看作中学教育成功的标志,我们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用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数来衡量一所中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其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赢得了很多观众,其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关注:不少企业家都要求员工观看这部电视剧.有的大公司甚至购买了碟片,组织员工观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剧中主要人物许三多和成才性格截然相反,成长之路也完全不同,最终却都能在自己的领域中称"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面对职场无数挑战的我们,或许可以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品味出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5月12日《燕赵都市报》)北大保安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2011年9月21日的《北京日报》曾经报道,"北京大学保安大队17年来走出了300多名大学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规律中的主人——谈名师成长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其实很简单,可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按这些方式迅速成长起来,而有的教师却成长缓慢,最终仍然平庸?●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都是在课堂,可是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课堂里得到锻炼,像是在田野里拔节,而有的教师在课堂里却没有多少感受,失却了向上的要求和力量?●反思是名师成长的重要方式。可为什么有的教师怎么"反思"都没有效果呢?●名师从"心"出发,在行走的路上,寻找着成长的方式,也寻找到"心"的归宿,名师成长的方式实质上是心智的丰富和开放。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有的孩子聪明伶俐,就是读起书来老叫头疼?为什么有的孩子认认真真,却老写错别字?为什么有的孩子特别害怕语文课?您有没有想过,这些孩子可能患有阅读障碍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毛病?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孩子不正常?这些孩子从此将不会有出息了吗?阅读这篇文章.将帮助您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MOOC?为什么学生会学MOOC?为什么教授要教MOOC?为什么大学要鼓励其教员教授MOOC?用人单位将如何看待MOOC?为什么MOOC也意味着高质量?本文基于我在北大参与推动MOOC工作的体会,探讨以上这些问题。相信MOOC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必将开启一个新的领域,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开拓探索。  相似文献   

13.
曾读过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忙>的短文,文章引起了笔者的共鸣,也令我想起了教师、学生、家长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教师很忙、学生很忙、家长也很忙,这是为什么?大家究竟都在"忙"些什么?这"忙"换来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状态吗?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同答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2017年高考季,"北大保安"成为热词。一份得到北大保安大队长王桂明认可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北大保安考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到500人,其中大部分是大专,少量本科,还有12名研究生。到北大当保安江斌是在2011年成为北大保安的。1988年出生的江斌来自西北某省一个偏僻的村庄,高中毕业后,他在西安某民办学校读大专,但这个民办大学发的学位证国家不承认。很多时候,懊恼的他对着校园里的湖发呆,满心不甘。  相似文献   

15.
名师的身上总是有一些特质的。这些特质,牵引他们一次又一次站到了高峰。譬如,都是上同一节课,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能出新,而且新得有内涵、有深度、有道理?每次公开课一结束,大家的脑海里总会冒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新点子的?为什么我们想不到?譬如,同样是谈一个话题,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真知灼见,而有的人却始终在一个地方徘徊,就是上不了那个台阶?……这些问题很值得刨根问底。关注名师每一次优秀的背后,挖掘他们每一次抵达教学高峰的故事,就是在破译优秀的密码,在发现教学成功的秘密。哈佛大学需要经典案例,我们同样需要具有教育内核的故事做导引,以便我们能更快地奔跑,有力地向上。本期首先刊出华应龙的公开课背后的故事,欢迎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上次听小记者站的老师讲课的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把我难住了:"你们为什么要当小记者?"有的同学说:"因为它使人高尚","因为它可以锻炼我的口才"……可我却说不出来。到底为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是想炫耀自己?不是;是被家长逼的?也不是。唯一的答案,是有些好玩,又可以让  相似文献   

17.
做为一名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何评价学生?为什么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进步却如此缓慢? 想要搞清楚这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许多学校都把升学率看做是首要目标,把分数高低看成教育成功,甚至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每年暑假,学校、家长、学生甚至全社会最关心的是某某学校又考入多少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某某学校有多少高分段学生,现实中许多教师和家长也把成绩好的学生誉为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与"成功案例"相对的应该是"失败案例",那么,从对问题的处理结果这个角度来划分, "教育案例"是否可以划分为"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两大类呢?否!那样会犯逻辑错误.因为,在现实的教育案例中,还包括既不成功也不失败的案例--只是提出问题,还没有拿出对策;还有貌似成功但是教育理念不正确、教育方法与策略存在问题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人为什么有情感?人为什么能思考?人为什么要睡觉?人为什么会做梦?……人为什么可以问这么多的为什么?大脑,在赋予我们探索各种奥秘的本领之际,却也给我们列出了一道道更加深奥的谜题.站在大脑这个物质和意识交会的"三岔口"上,你困惑吗?  相似文献   

20.
赏识学生、赞扬学生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已经成了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词了,这些理念的推广对于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改善师生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这些曾经给基础教育带来变化的教育理念由于应用过度,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甚至成为捆绊教师手脚的枷锁,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老师没有掌握好应用的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