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教学现场片断听课教师陆续进入教室,授课教师先在黑板右侧角板书讲义上各试题的答案(描述)教学导入:"请同学们拿出讲义先自我对照下答案,进行自我更正!个别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先协商性解决,等会儿我们把共性的问题提出进行研究!……我们就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述,希望同学们从中反思下自己出现问题的症因,通过总结在下一段时间内好进行有效地避免!  相似文献   

2.
【教学现场片断】听课教师陆续进入教室,授课教师先在黑板右侧板书讲义上各试题的答案。教学导入:"请同学们拿出讲义先自我对照答案,进行自我更正!"  相似文献   

3.
严卫林 《辽宁教育》2014,(10):77-78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把握学生学况,改进教学行为的重要抓手。思想品德教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过好“七关”。一、选题要合理,过好“筛选关”一次,放学回家路上,听到几位初三学生在大发牢骚:我们的思想品德老师真够“白痴”,作业多还不算,今天在讲评作业时才发现讲义上20个选择题中有3个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居然还没有答案!12个判断题中有2个可判对也可判错,其中一个问题是几年前的老教材上的,新教材根本没有涉及,白白浪费了我们那么多的时间,以后他发下来的作业我们应付一下算了。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最先能找到答案告诉老师。”第二天有十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我,急不可待地告诉我问题的答案。该教师描述的教学场景在最近两年常见,一点都不新鲜,这可算作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对问题延时处理”。通过教师假设自己“不知”来鼓励学生去求知,本无可厚非,但是该教师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定位。不少课,教师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如某教师在上“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景。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着车、唱着歌行走在路上,来到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老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都是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并追问:“这些题目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  相似文献   

6.
【案例叙述】(“小导游”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我们在教学调研中发现“错位”现象十分普遍,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开展的“小导游”教学活动。)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当一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介绍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先在小组内练一练,等会儿请同学们上台来表演。(孩子们以四人为一组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地当起了小导游。)师:(三分钟后)好!请同学们静下来……,哪个愿意到前面来当小导游?(举手者寥寥无几,于是教师请了一位女生上台。)生:(这位女生好像不太乐意,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以为,中小学教师可能无力改变当今乃至以后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是,怨天尤人没用,坐视等待改变也没用,如果我们把成长当做“自己的事”,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如果我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探索,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就会不断地超越自我,也必然会使整个教育改革出现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精心导入上“好”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镜头一】叮铃铃,上课铃响起,教师急匆匆走进课堂。“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来学习……”  相似文献   

9.
调查显示,近年来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策略方面所倡导的教师“自我反思”策略,在实践中仍存在着推进中的强制性和操作中的模糊性等诸多影响和制约其有效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要重新思考和回答教师的教学反思究竞“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应从完善学校相关机制入手,进一步拓展、调整教师的教学反思视阈和反思策略,力促教师养成自觉、自主进行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自我是谁?没有学生能清楚准确地回答,许多成人也很难找出答案,更可怕的是我们作为教师何曾努力寻找答案?人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关心,但对自我却漠然置之。所以苏格拉底呼唤: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11.
邱修庆 《广西教育》2006,(1B):71-71
我们常见的数学问题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条件去探索结果。一邑得到结论,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就连平常所进行检测的数学试卷,也喜欢安排选择题只给出要么唯一正确答案。要么只有一个错误的单一选项的选择题。长此以律。容易给学生一个误导,学生始终都在认为“数学问题的结论和做法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就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学生的头脑中不知不觉地就根深蒂固了。事实上,任何“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都不止一个”,只要我们用心去探求,很容易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的解答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如下列举的两例: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的随心所欲,随心所问,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可以在动态中生成。如教学《我来造一张纸》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在了解古人怎样造纸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来造一张纸。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造一张纸?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造纸的方法(教师介绍造纸方法)师: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餐巾纸开始制作吧!课上到这里似乎非常顺利,可就在学生拿出…  相似文献   

13.
黄文龙 《河北教育》2008,(10):36-37
教师的本职在于教,但教师的发展在于研,教与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古人说“教然后知困”。如何解“困”,我们的答案就一个字:“研”!“研”才能使我们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有深度认知和自觉认知,才能提升教师职业自尊感。越是寻求“教好”,就越会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但是应该看到,时下中小学教育一线普遍存在重教轻研的现象。必须挖出病根才好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听一位年轻教师上公开课《大海的歌》,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这一句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来读?学生答案多种多样,“高兴”、“愉快”、“欢乐”等等,教师——加以表扬,并指导朗读。起初并没在意,课后细细想想,答案并不完全正确,笔者在其后不久教学《大海的歌》一文时,针对上面一段文字的朗读设计了“类比指导,化难为易”的教法。下面是笔者教学片段实录: 师:“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同学们,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和公开课的课堂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出现了意外的课例,即当教师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中,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教师没有预先想到的问题,或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的答案教师也没有预见到,于是教师改弦易辙,放弃了原来的方案,以学生类似“奇谈怪论“的问题或者回答为  相似文献   

16.
脑力对对碰     
《科学启蒙》2011,(5):40-41
“大博士”问好各位同学!很高兴我们又相约在“脑力对对碰”。 上期的“脑力对对碰”,我只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问题相信聪明的你心中早巳有了答案了,不过呢,我还是有必要把正确答案公布一下:  相似文献   

17.
一、提倡融入真情的礼貌用语尽管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对于中国农村教师而言,自古及今积淀下来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仍然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表现在教学用语上,则是滥用祈使句式,多用命令语气向学生发号施令。比如:“把作业本交上来!”“下面,我找几个人上黑板!”“给我抄写三遍!”……显然,这与课程标准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而,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全体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说话一律加上“请”字,尽量使用委婉的语气:“请组长把作业本收上来。”“下面,我请几个同学上来板演。”“请你为同学们…  相似文献   

18.
洪瑞春 《师道》2014,(7):19-21
师:同学们好!我来自新加坡。在新加坡是华文教师,很荣幸能够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今天我们探讨的课题是从阅读到写作。阅读对你们来说是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阅读存在哪些难点?请同学们说说看。第一位同学来说一下(教师用手指示)。  相似文献   

19.
张垚 《学周刊C版》2011,(7):23-23
在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探索问题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作品,在作品欣赏中寻找答案,继而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更多的问题,最终把问题与作品融会贯通,达到教授知识的目的。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怎样去关注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何种手段解决问题,使“问题”成为教学中有效的“法宝”?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增长,“问题”教学理念在我脑海里愈来愈清晰。  相似文献   

20.
说起答案,对于教学者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答案就是对问题的解答,现行的各种配套作业都提供了答案,答案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做作业者提供参考,帮助其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在现行的实际教学中是否将答案还给学生一直是教师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有教师认为将答案还给学生将会有害于学生,会助长学生的懒惰思想或对答案产生依赖性,于是采取“收缴答案,严禁学生所有”的方式;也有教师认为答案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中也有争议,笔者曾多次对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书面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