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焦点。实际上,心理学、教育学从来都重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过程与方法"提升为课程目标,意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建构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似文献   

2.
一、"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概述 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往数次课改,过分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而课改的精神,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快乐,增长知识,学会学习,树立目标,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中的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把"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阐述课程目标,其意义何在?对中学地理教育会带来哪些冲击?笔者基于上述背景下展开"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  相似文献   

3.
《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在实际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未能真正落实。本文试从"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二种教学设计的对比与评析,来阐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经历"的重要意义。通过"经历"教学,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逐步完善知识结构,真正落实新课程所创导的物理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4.
肖明玉 《考试周刊》2007,(29):92-9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新课程目标中的三维课程目标之一,也是一个有别于传统历史教学的全新教学目标,其目标的完成关系到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当采用"提高兴趣"、"重视参与和过程"和"加深体验"相结合的教学三策略来进行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郭凤岐 《甘肃教育》2014,(16):78-78
正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这三个维度的设计,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课堂教  相似文献   

6.
黄彬 《文教资料》2011,(32):134-135
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确立了课堂教学的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作者抽取其一,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四条途径,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享。  相似文献   

7.
胡桂珍 《考试周刊》2012,(5):143-144
多媒体教学通常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超文本的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教学的预定目标的实现。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目标主要有三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普通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赵青 《教师》2009,(19)
文章以牛顿定律教学过程为案例,展示了"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物理过程,真切地感悟物理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乐于动手探究和体验学习过程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赵剑峰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13-115,35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做了这样的阐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中学历史教与学双方的手段,更是教与学,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就初中历史学科来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新的三维课程目标,旨在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史料教学顺应当今历史课堂强调由史实的传授向史料分析方向侧重的发展趋势,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较理想的方式之一,它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显露。文章以史料和史料教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以潍坊市奎文区为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对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做了初步的调查,对史料教学的必要性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史料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综合性、思想性、人文性。2011版新课标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并理解课标(修订稿),在教学中以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过程”目标化,值得三思!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把“过程与方法”列为“三维目标”之一,我感到困惑和茫然。焦点是“过程”到底可否定位于“目标”(无论课程目标,还是教学目标,抑或学习目标)?“过程”在课程目标体系中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过程”对于“方法”而言.是两个并列的“目标”术语,还是前提与目标、途经与目标、经历与目标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落实三维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课程目标规定了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对学生身心全面地、主动地发展起着导向与调控的作用.落实好三维目标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它既需要将较为抽象宽泛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又需要构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达成"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有必要引入"知识形式教学"。"知识形式教学"凸显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轨迹,致力于学科方法、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中获得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起着指导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课程目标有效进行。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课程目标是实施课程与教学的依据和灵魂,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规定和引领的作用。实践过程中,虽然我们也在运用课程目标进行施教活动,但普遍存在一种错误做法:简单地移植《课程标准》或照搬各类“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教学目标抽象而概括,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笼统地表述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情操”等,缺乏必要的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细化”和“明确化”。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目标表述,不但形式单调,内容空洞,而且无法真正落实,其结果可想而知。新课程教学强调教师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进行创造性地开发、运用,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明确化,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国家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时,全面考虑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每位化学教师都渴望自己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与学双方的手段,更是教与学,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转变了过去单纯追求知识目标的观念,而逐渐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也对发现式、探究式、合作式甚至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存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摸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就离不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下面笔者就如何真正有效地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和谐发展,化学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而进行。探究性教学能很好地熔三维目标于一炉,同时,科学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