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磊 《东南传播》2010,(12):104-106
2009年12月21日至25日,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对中国台湾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作为落实海峡两岸制度化协商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已举行四次的"陈江会"对未来海峡两岸的关系稳定无疑发挥着重要意义。因此,对"陈江会"这一新闻富矿,两岸媒体更是不愿放弃开采的机会。《人民日报》及其网络版是党的"喉舌",承担着引导舆论,议题设置的职能。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对"陈江会"的报道,对比二者的报道方式,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来分析网络时代党报议程设置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分歧,报纸作为统治阶级最有效的舆论工具之一,其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各自意识形态、集团利益等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及台湾《中央日报》对"陈江会"的不同报道,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报道量、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等方面入手,试图找出两岸报纸的异同,为两岸间的信息传播进步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今年立秋过后,一个周末的早晨,南京清凉山公园扫叶楼上,迎来了十几位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的员工。聚会的主持人是解放前打入《中央日报》的地下党员李廉同志(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们一边品茶,一边回忆当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在《中央日报》开展斗争的往事。 1948年底,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中央日报》迁往台湾,南京只留一下一个应付门面的摊子。李廉遵照地下党的指示,继续留在南京,团结职工,保护器材,迎接解放。 1949年初,台湾《中央日报》突然派来要员,演出了一场“西瓜席”的丑剧。这位要员带来一筐台湾西瓜,说是请大家品尝台湾风味,以示“慰劳”。大家心里明白,此时此刻,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在“西瓜席”上,“要员”吐露真情,说他奉命而来,要“借用”汽车、轮  相似文献   

5.
11月9日,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文化传媒联合主办的《两岸传媒》杂志首发座谈会在福州举行。《两岸传媒》是两岸合办的第一份新闻专业刊物,开启两岸联办新闻专业刊物的先河。该杂志于今年10月25日正式创刊,采取“一刊两号”的形式,在大陆和台湾分别注册,并分别使用简繁体字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杂志编辑几次约我们人民日报理论部写写关于在理论版上举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专栏的体会。我想,这件事本身可能就说明了这个专栏已得到新华社系统的注目。这对我们无疑是个鼓舞。最近,我看到艾知生同志在广播界一次研讨会上的讲话,其中谈道:“人民日报第五版经常发表一些重要的文章,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早  相似文献   

7.
目前《蛋白质女孩》在大陆很多城市热销,两年前她同样在宝岛台湾引起了轰动。对于这本“通吃两岸”的畅销书,我刊请两岸出版人做了解读。需要指出,和图书一样,不同的解读体现了两岸的某些风格上的差别:大陆宏观深入,台湾微观细致。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人民对获知大陆真实消息的渴望开始得以补偿。为了满足读者要求,增加发行量,台湾各家大报纷纷推出了“大陆新闻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在有限的条件下,“大陆版”逐渐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点。篇幅较大,尚欠规划各报“大陆版”都有一定篇幅,一般在半版左右,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刊出时间有的每天一次,有的隔天一次,有的则每周一两次。台湾三家大报之一的《联合报》以大半版的篇幅,每周固定一次,每次大约刊登16条消息,一两幅照片,在编排上也较为认真,在各个“大陆版”中是办得最为出色的。“大陆版”由没有到有,而且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这的确是一大进步,堪称一片新园地。但总的看,“大陆版”的报道还较零碎、不完整,似乎在东抓一篇,西拼一条,给人以没有明确报道方针,缺乏周详组织的感觉。这也许是受编者思想局限、条件限  相似文献   

9.
《今日谈》是人民日报诸多言论栏目中篇幅最短小的一个。虽然它篇幅最短小,但却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资格”很老,已经坚持了14个年头。现在很多报纸都办了微型言论的专栏,但大多不及《今日谈》历史长。二是“机缘”颇好。人民日报一版是寸金之地,稿件之拥挤可想而知,唯独《今日谈》被格  相似文献   

10.
汉口时期的《中央日报》提起《中央日报》,人们都知道它是国民党的宣传工具。它的创刊期,一般人都认为是“1928年2月1日”,地点在“上海”。现在仍在台北出版的《中央日报》就是以“2月1日:为“创刊纪念日”、“社庆日”的。  相似文献   

11.
中央和地方报纸,都辟有《读者来信》专栏。唯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办得较好,已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不但篇幅多,坚持每周的星期六有一整版、星期三有半版多,而且各版经常刊登《来信》外,还以丰富的内容,精心的编排吸引读者。各种小专栏  相似文献   

12.
从8月12日起的整整一个月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现场短新闻”,很受读者欢迎。这是《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版面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为各地报纸带了个好头。纵览《人民日报》发表的几十篇现场短新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台湾政权经历二次政党轮替后,八次"江陈"会谈重新启动中断多年的两岸官方协商渠道,受到国际与两岸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台湾《中国时报》(支持国民党)和《自由时报》(支持民进党)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台湾立场在几个方面影响两岸新闻报道取向:会谈在大陆举行时《自由时报》的采访报道机会远远小于会谈在台湾举行,因此报道量波动明显;《中国时报》的社论和引用的消息来源绝大部分支持"江陈会"所探讨的两岸合作议题;而《自由时报》的社论和引用的消息来源,则是以反对"江陈会"探讨的两岸合作议题为主。在海峡传播研究中有必要对党派立场与大众传媒的两岸新闻报道之间的关联做更为广泛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在重庆举行的和平谈判,重庆乃至全国新闻界对此都予以极大关注。不过由于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关注的姿态不尽相同。本文旨在分析《大公报》对“重庆谈判”的态度,通过与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相比,显示其民间报纸的内在特征。 (一) 迫切地希望毛泽东到重庆来,是《大公报》关注“重庆谈判”的第一个特点。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第一封电报(寒电)发出后,重庆新闻界没有作出任何反响,就连《中央日报》也是如此。8月16日,《中央日报》和重庆各报都只刊登了中央社的新闻稿和蒋氏电报全文,而《大公报》除此之外,还在当日社评《日本投降了》中用充满激情的语句论及了蒋氏电报:“在我们欣庆胜利到来  相似文献   

16.
港澳台之窗     
台湾爱书人的阅读管道 在台湾,有着让爱书人左右逢源的获取最新出版信息的各种阅读管道。首先是不少报纸都设有固定专刊,如《中国时报》的“开卷”专刊,十多年的经营,培养出许多忠实读者,版面最多,书评和专题报道更树立了“开卷”风格;其他如《联合报》每周一的“读书人版”、《民生报》的“读书”周刊、《工商时报》的“大书坊”和《中央日报》、《中华日报》的阅读版面,也都为爱书人保留了一块专属的书香园地。 在杂志出版领域,台湾虽然还没有专业的阅读杂志,但一些大型连锁书店或经销业者,定期推出书讯等相关刊物,免费赠阅。在这类刊物中历史最悠久的是金石堂书店的《出版情报》,综合书市的各项出版消息,还有作家专访  相似文献   

17.
“窗口”受欢迎,经营颇不易在人民日报上辟一个专栏,刊登当天其他报纸的要目,这个主意,是一位有四十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提出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们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的阅报栏前作过观察,在人民日报三版《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专栏前,总是聚集着较多的读者。我们的记者到外地采访,常常遇到一些读者在谈论当日《要目》的内容和品评对联式的标题。许多读者在来信中说,《要目》成为他们每天必读的内容。有的还建议我们将这个专栏规格化,以便他们剪报装订,并提出最好定期集印成册发行。江西省安福县计划委员会兰尚同志对三个月的《要目》作了统计分析,并写出专题报告寄给我们。这些,无疑是  相似文献   

18.
播前参与设计。在节目设置中,我们充分考虑台湾听众的需求,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完善方案。如《直通两岸》节目,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满浓浓的“台味”。节目时长120分钟,节目设置的“记者连线”、“大陆生活指南”、“博东看两岸”等栏目,都是针对性非常强的,除了一些时政新闻以外,大量的是台湾听众想了解到大陆来生活、投资要注意哪些问题,包括他的驾照在大陆怎么样使用,旅游、购物、就医等等一些实用的资讯和软性新闻。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从1980年11月起,办了个《农村人物志》专栏。这虽是个不大起眼的专栏,但每次都能掏出新闻人物的心灵美奉献给读者,使读者受熏陶、受鼓舞。今年1—6月不完全统计,先后有20个农村小人物登上了这个专栏。象《高风格的饲养员谢金海》、《“老坚决”新传》、《郭富山十八年绿化了一座山》、《心目中不忘大伙富》、《巧手  相似文献   

20.
从去年2月起,人民日报在一版开辟《每周论坛》栏目,发表千字左右,由个人署名的评论。这样,继《今日谈》之后,个人署名的评论在党中央机关报的一版上,有了一个更大的专栏。《每周论坛》的开辟,为一版评论增加了一个新的档次。这个专栏里的评论,介于评论员文章与《今日谈》小言论之间,篇幅更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