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界数学教育研究的带头人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并非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相似文献   

2.
荷兰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曾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1背景介绍 解读大纲,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学“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要“设立‘数学探索’‘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也许我们通过传授和操练能够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但是看看大纲便知这样做差之太远.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4.
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5.
孙年爱 《考试周刊》2009,(27):73-74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练长城 《陕西教育》2009,(11):37-37
《普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联系,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设问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谈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猜测”“发现”.并通过合作与交流.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而作为课程改革重要载体的新教材如何承载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展现新《课标》的“主动性”和“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9.
米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自主探索活动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  相似文献   

11.
提高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等学习活动","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些理念明确了一个教育改革趋势: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探究性学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而实现数学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再创造"数学教学理念,它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在新课标下研究和学习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原理对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索与研究,才能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积极努力地探索才能产生“新的结果”。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他们尝试数学创造,激发他们进行数学创造的热情,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因此,探究式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娴 《云南教育》2008,(7):47-48
《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将动手操作这一“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呢?笔者在这里谈淡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再创造’,即由学生把自己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如同只有自己在游泳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学会创新,产生创新的欲望。”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探究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给学生一个启迪的过程,这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在交往中产生新知.共同完成任务。下面我就一年级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与此相呼应,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部分都明确提出了“理解”“体验”“探究”等行为动词所界定的过程性目标。正因如此,关注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也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