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份全球人口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与1970年相比,2010年人类整体预期寿命延长了10多岁,其中男性预期寿命延长了11.1年,女性延长了12.1年。虽然寿命延长了,但是人类遭受疾病折磨的时间也随之变长。随着人类预期寿命普遍延长,遭受"耳聋眼花"或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困扰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北京市6个区县6000多名成人志愿者的调查表明,北京人在其一生的时间里有1/4的时间不健康。按性别划分,18岁年龄组男性的预期寿命为80岁,他们的健康预期寿命为43.4剩余年;18岁年龄组女性的预期寿命可达84岁,她们的健康预期寿命为38剩余年。  相似文献   

3.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13):50-51
人类寿命达史上高峰人类的寿命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长,且全球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明显上升的这种趋势无放缓迹象。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发布的年度世界卫生统计报告称,全球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90年的64岁上升至2011年的70岁,这  相似文献   

4.
社科文摘     
《百科知识》2007,(3X):57-58
中国已有2万个姓氏消亡;我国最早的安检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85岁;猪在古代的别称;围棋九段制溯源;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发现山顶洞人磨制骨管;“您”字的起源;独占鳌头的由来;脱帽礼的由来;  相似文献   

5.
赵洋 《百科知识》2014,(6):43-45
2013年5月,壮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陔报告对2011年世界各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进行了统计,结果融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围家为日本、圣马力诺和瑞十三国,均已达到83岁;  相似文献   

6.
正在1820年,一个人的预期寿命不到35岁,当时全球94%的人口都处在极端贫困当中,80%多的人都是文盲。今天,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0岁,全球只有10%的人仍然生活在极端贫困当中,而80%的人都能够识字读书。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进步,主要要归因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兴起于工业时代,到今天已经是信息时代。未来,还将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科技改变我们的世界,为人类带来更好的福利。  相似文献   

7.
刘丰  王维国 《资源科学》2021,43(10):2105-2118
在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完成碳排放目标需要重点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归纳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作用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鉴于此,本文选取全球有代表性的55个经济体,从生育率和预期寿命两个维度出发,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并对比分析年龄结构对各经济体碳排放的差异化影响和作用路径。研究表明:①生育率和预期寿命对碳排放增长存在着非线性作用,生育率下降促进了碳排放的增长,而预期寿命延长对碳排放具有先减后增的作用;②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预期寿命在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作用中的贡献越来越高;③生育率和预期寿命作用于碳排放的主导路径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前者以规模变化路径为主,而后者由效率技术变化路径主导。本文结论丰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影响机制的研究,也为探索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碳减排路径提供政策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东亚贸易顺差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以人口因素为切入点对东亚地区持续的贸易顺差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人口年龄结构、预期寿命和性别比率的变化通过影响居民储蓄率,进而对贸易顺差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利用东亚地区的十个主要经济体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数据,分别估计了人口年龄结构、预期寿命和性别比率对贸易差额的影响.结果发现:(1)抚养比率对贸易差额存在显著的反向影响;(2)预期寿命的延长将增加贸易差额;(3)在“男多女少”的经济体,性别比率的上升将导致贸易差额的增加.文章进一步使用工具变量等方法证明了结论是基本稳健的.  相似文献   

9.
在9月5日举行的“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展望了中国未来五十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将其具体细化如下:到2050年,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科学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0%到75%;到2050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85岁;到2050年,中国的四大基本指数:恩格尔系数平均在0.15以下,基尼系数平均在0.30到0.35之间、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在0.9以上、二元结构系数平均在1.5以内;到2050年,全国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从现在的7.8年提升到14年以上;到2050年,能有效地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  相似文献   

10.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由北京主办。这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和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家举办,中国以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申奥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它不仅释放了中国人的一种“奥运情结”,更使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自信、自强,朝气蓬勃而富有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丙戌年初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开局。 中国的全面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作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不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衰败没落,“三农”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农村需要全面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2005年呼和浩特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进行年月均值及各时期日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得出:①年月均值变化呈采暖期污染最重(因沙尘影响4月份PM10污染浓度值最高),首要污染物是PM10,其次为SO2,NO2污染最经;②冬季、采暖期和全年小时均值变化曲线PM10和NO2是双峰双谷型,SO2呈现三峰三谷型,其他时期日内小时均值变化曲线稍有不同;③全年污染最重的是冬季采暖期,污染最重的两个时段是7:00~13:00和20:00~24:00;针对上述规律提出三个新的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子尤于今天(2006年10月22日)凌晨2:50走了,行前他托我们向网友们告别。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故事会怎么收场呢?……”子尤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人世。子尤出生于1990年4月的北京,身高1米8。子尤5岁说相声,6岁看卓别林电影,7岁开始试文笔,8岁转向写作,小说、散文、随笔、现代诗、古体诗、杂文,无一不猎。子尤13岁被发现患有纵膈恶性肿瘤,多次面临生命危境。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一次手术,两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化疗,五次转院,六次病危,七次吐血,八个月头顶空空,九死一生,十分快活!”在整整八个月的日子里,子尤却用热情、乐观、文字与生命赛跑,人们在惊叹之余也毫不吝啬地给他鼓励与祝福,正如他自己最后的一篇文章所言:生亦漂亮,死亦漂亮!提及子尤,李敖说道:“他的生命很短,但他活出了自己。”  相似文献   

14.
张亚军 《未来与发展》2003,24(4):45-46,44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障改革的重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的制度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出生率锐减和预期寿命延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逐年上升。到2020年,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9%上升  相似文献   

15.
喜中之忧     
新年伊始,报春喜讯不断。一则是,去年广州、深圳、苏州等13个城市GDP达到3000亿人民币。另一则是,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提高到了73岁。  相似文献   

16.
有没有发现今年出生的宝宝特别多呢?今年是猪年,因此今年出生的宝宝又被称为"金猪宝宝"。今天,一个人出生后就可以预期(期望)他/她能活到多少岁,这就是预期(期望)寿命。2007年5  相似文献   

17.
婚姻的禁忌     
事件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结婚人数将比去年增加10%~20%,“五一”期间结婚的新人与往年相比更多。因为农历上2006年是双春兼闰月的吉利年,去年和明年无“立春”,据说是“寡妇年”;今年是狗年,又有“狗年旺夫”之说……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扎堆结婚。科学进步了,人们反而更迷信了吗?看来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婚姻中的禁忌可真不少。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人口部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各国人均寿命越来越长,长寿老人越来越多。全球人类平均寿命比20世纪初增加了30岁,1955年是48岁;1975年是59岁;1995年是65岁。中国的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96年的70岁,其中60岁以上有1亿多人,70岁以上有2000多万人,8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9.
龙卷风可以说是美国的“常客”。在美国,每年都有1000~2000个龙卷风,全年都可能发生,以5月份最多,6月份次之,9月份居三。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特别多,据美国在互联网上公布的资料,仅今年4月4日这一天,  相似文献   

20.
自从美国人G·R·蒂拉在1918年第一次使用“卫星城”这一名词,并主张把工厂从大城市稠密地区迁移到周围地区建立卫星城以来,卫星城在许多国家有了广泛的发展。我国从1957年开始在北京和上海周围也建设了若干卫星城。发展卫星城能否起到控制大城市规模、疏散城市人口的作用呢?对此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建设卫星城是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卫星城的出现,是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城市化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本世纪二十年代,城市人口约为10%,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有了迅速发展,到七十年代,城市人口已占40%。有人估计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占到60%;与此同时大城市也迅速发展起来。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800年全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