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基本课题在其“质量”(quality)和“卓越性”(excel-lance),而大众化阶段的基本方向则在其“数量”(quantity)和“平等”(equality),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大众化的道路。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速度越快捷,其质量和卓越性就越发遭受危机。本文旨在分析“特罗理论”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与预见作用,并探讨“特罗理论”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于处于“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的中国,关注特罗理论中大众高等教育说有其合理性。但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演绎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甚至将特罗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之父”,却是我们的过度解读。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从经济学、管理学出发的“后大众阶段过渡论”、“大众高等教育私有化发展模式论”,以及从发展中国家国情出发的“质量互动论”、“过渡阶段论”等理论构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发展轨迹。可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力水平的国度,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研究重点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在解释高等教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众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然而,当我们立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检视大众化理论的预测功能时,发现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这其中有大众化理论自身的局限性问题,也有我们对大众化理论误读的原因,还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十分有必要重新解构大众化理论,回到大众化理论的原点,梳理其发展与修正历程,解析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本质,剖析理论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分析传播和使用过程中的误解与误用,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观照中重构大众化理论的“中国图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模式选择研究:一个分析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罗理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否达到15%来衡量其是否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针对其可能带来的“理论误导”,根据“实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形式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概念和目标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模式选择研究提出一个分析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重审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特罗教授的自我解释出发重新审视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由此对其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进行分析,从而对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重新定位,还大众化理论“真面目”。  相似文献   

7.
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中的教育公平观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对美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颇为关注,而对包含其中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则较少论及。实际上,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构成了其大众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本文主要探讨马丁·特罗对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刻而富创见的研究,文章最后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公平的两难选择及其对中国走大众化之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毛入学率20%将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来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 5%的突破并不能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 ,使“毛入学率 1 5%”作为唯一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指标缺乏事实说服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本身脱离了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的本真涵义。所以 ,毛入率 2 0 %才真正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表现在:对于特罗(Martin Trow)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过度突出其中大众高等教育说的地位,罔顾特罗越来越关注的是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与普遍高等教育阶段的关系,而非精英阶段与大众阶段的关系;对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理论,过度突出大众高等教育说在其中的地位,漠视对立面的其他理论学说;对西方教育大众化理念,过度突出其中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部分,略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整个教育大众化的延伸和发展这一理论的背景.过度解读只能导致对理论的误读和曲解,带来教条而不是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发轫于美国,日本学者天野郁夫等人把该理论引入日本,很快就被日本学者广泛地接受引用,原因就在于"特罗理论"中所描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日本也正在进行着。背景的适切性,决定了从接触"特罗理论"之初,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必然受其影响。在日本学者的审视、解读乃至批判中,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逐渐显现出了日本的特色,以及亚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从马丁·特罗 (MartinTrow)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中的有关论述 ,还是比较研究一些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家的“大众化”进程 ,以及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看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最后 ,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迈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Trow)于70年代初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近30年来,这一阶段划分理论尽管存在着缺陷并不断引发争议,但许多国家仍把其当作重要的高等教育发展参照指标。在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传入我国初期,大家感兴趣的首先是其数量概念,因为15%的大众化目标对我国而言似乎并不“遥远”。直到近一、两年,高等教育学术界才感到单是数量区分未免过于简单、量变必然会导致质的变化,开始重视对各阶段差异的研究。根据马丁…  相似文献   

13.
马丁·特罗(MartinTrow)(1926~2007),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在中国的实践中,大众化将是对高等教育进行整体性变革的尝试,采取完全开放式的发展策略和保持对社会的适应性发展,将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前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现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以美国为个案、以欧洲为参照系 ,在 2 0世纪 70年代提出了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 ,指出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特征变化和转化模式 ,阐明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为人们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思路。马丁·特罗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否适合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实际 ?我国进入大众化之前的当代高等教育与2 0世纪上半叶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大众化前的精英高等教育有何异同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应如何定位 ?这是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要明…  相似文献   

16.
全面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必须把握该理论的“四个统一”,即“量”与“质”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同步性”与“非均衡性”的统一,“普适性”与“国别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形成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全面认识,能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出现了“神化”和“泛化”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政府力量推动下的大规模高等教育的推进与生成”的特点,这与我们对特罗理论的价值选择和运用不无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着眼于“初级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进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多维立体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备受推崇,但其影响所及问题也层出不穷;需要对其理论的"普适性"进行反思。特罗的"量变带动质变"理论已在我国"扩招"实践中受到质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处理好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及其关系,走综合提高、多维立体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发轫于美国,日本学者天野郁夫等人把该理论引入日本,很快就被日本学者广泛地接受引用,原因就在于"特罗理论"中所描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日本也正在进行着.背景的适切性,决定了从接触"特罗理论"之初,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必然受其影响.在日本学者的审视、解读乃至批判中,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逐渐显现出了日本的特色,以及亚洲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丁·特罗对于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的特性和结构的论述有先见性和预见性 ,但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只是根据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建立起来的 ,缺乏有关亚洲、特别是东亚在 2 0世纪 70年代正发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 ,没有预想到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等。日本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由于存在着“日本式的”私立高等教育 ,使得日本能够在短时期内赶超上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而且以高于欧洲各国的速度实现了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