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智障学生是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与常人有异,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中有诸多不便,因此智障学生的礼仪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智障学生的特殊性、智障学生礼仪常规培养的必要性、智障学生礼仪常规培养的主要内容,以及智障学生礼仪培养的方法,希望能够对该群体有所帮助,让他们在日常交往和沟通方面没有障碍。  相似文献   

2.
姚冬萍 《考试周刊》2011,(5):224-225
沟通和交往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沟通和交往能力更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如何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要紧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程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移植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校园环境;融入生活,实现智障学生交往的生命价值。坚持给智障学生创造正常的生活化课程环境,从小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意识、沟通的习惯,是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的重要条件,也为他们今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班就读智障生的同伴交往常存在一些问题:普通学生在接纳随班就读同伴上存在障碍、随班就读智障生缺少与同学进行交往的技能、普通学校忽视随班就读智障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等,可采取多方面促进普通学生接纳随班就读同伴、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交往技能、学校提供同伴交往支持等教育策略改善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4.
智障教育以培养儿童自立并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而儿童同伴关系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是智障儿童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受个体特征、家庭教养、社会环境等影响,智障儿童的同伴关系现状并不理想,不能很好发挥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家长、学校应互相配合,从优化交往环境、增强儿童自信、提高交往技巧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智障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30):192-193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互助的文明社会,交往礼仪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推崇,3—6岁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角色游戏能最大限度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是培养和发展幼儿交往礼仪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今许多幼儿受到过多的呵护、溺爱,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表现出自私、独占,不愿意与人分享,缺乏基本的交往能力和礼仪规范。与此同时,幼儿的早期教育已不再单单是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更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幼儿早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良好礼仪的培养。我们可以从幼儿园、家庭两方面入手,通过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再结合幼儿园里各项活动,要求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培养幼儿基本的交往礼仪、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节日礼仪。  相似文献   

7.
外语教学中存在着文化智障;文化智障是指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弱化有效交往的“文化”负向因素给交往所带来的表现在智力上的障碍;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智障的形成,是由于对外语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和外语教学中的“工具”性理念所致;要克服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智障,必须以转变观念和改善外语教学环境为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内容】"礼仪展风采"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题,侧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做到文明交往。【课程标准】与本课相对应的课程标准: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重点难点】重点:懂得个人礼仪基本要求和待人接物礼仪。  相似文献   

9.
陈鹤琴先生曾说,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交往中学到,礼仪的养成,没有再比交往这个方式来得快、来得切实。可见对幼儿进行交往礼仪教育十分必要,在社会交往中,交往礼仪不仅体现一个人良好的教养,也可直接影响交往的效果。俗话说的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期。如何来进行幼儿交往礼仪的培养呢?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让幼儿知礼仪、学礼仪、做礼仪这三步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基本交往礼仪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对部分基本交往礼仪存在严重知识缺陷;二是对部分礼仪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区;三是虽然具备某些礼仪知识,但是执行不够给力。其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基本交往礼仪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交往能力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智障儿童今后立足社会的必要工具。文章结合中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从语言交往训练的形式、训练的途径和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怎样训练中度智障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上存在很多特殊群体,包括肢体残疾、盲聋哑、智障等人群,通常人们接触肢体残疾、聋哑人群要多于智障人群,所以对智障人群的了解比较少,智障人群就是由于先天的因素导致他们的智力比常人低,缺乏生活能力,不能很好地融入并适应社会。所谓的特殊学校也就是为了培养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教会他们生存能力为目标,使他们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学校。在人口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的地区,一般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级。  相似文献   

13.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礼仪教育对个人生活、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儿童阶段是培养礼仪道德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可以受用终生。本文以唐代儿童的礼仪教育为例,探讨其蕴含的修身教育、家庭伦理教育、交往教育等礼仪思想,区分良莠,以对当今儿童礼仪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邢宏伟 《课外阅读》2011,(8):314-314
幼儿的礼仪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就餐礼仪包括餐前礼仪,使用餐前礼仪、就餐时的礼仪、餐后礼仪,仪表仪态包括:仪容、形体礼仪、穿着礼仪、坐立行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
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培养智障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要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找出合理有效的教学培养方式。本文从吸引智障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训练智障学生的对话能力、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等方面分析了智障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特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用“交往”来重建教育课程。“交往”教育暗含了对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包容心态的倡导,以及对主体的弘扬和对个性的崇尚。沟通是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交往的重要目的之一。从智障学生的生活情境与人际关系着眼,努力构建丰富多彩的智障生人际沟通机制,拓展人际沟通渠道,优化智障学生的人际环境,是我们改革智障课程的目的之一。近来,我们在加强智障学生沟通教育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李晓庆 《文教资料》2008,(36):150-152
随班就读教学中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是提高智障儿童认知能力的关键,但目前这种交往的实施策略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针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提出了四个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的智障儿童数量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未成年智障患者占到了智障人群总数的一半以上。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如何根据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利用灵活的课程方式和技巧,加大智障儿童的学习力度,培养智障孩子的综合能力水平,成为现阶段我国相关教育部门的重点讨论问题。首先,智障孩子的课堂教育与普通教育课堂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只有充分考虑到智障孩子的特殊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智障孩子的学习水平,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本文将对智障孩子的课程组织技巧进行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学生管理工作中,空泛的大道理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效果也不尽人意,而在礼仪教学中渗透学生管理的理念,以传统礼仪文化的底蕴为铺垫,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在仪表的礼仪、言谈和行为礼仪、交往的礼仪中渗透学生管理的理念,引导中职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达到教学与管理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引导式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智障幼儿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教师再创设学习环境,引导智障幼儿思考,通过操作学会运用,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导智障幼儿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培养智障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智障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增强智障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有利于智障幼儿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