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竹隐畸士集〉提要》把刘克庄《后村诗话》对《竹隐集》作者徐似道(字渊子)的诗评,张冠李戴,安之于《竹隐畸士集》作者赵鼎臣名下。其实,徐之《竹隐集》并非赵之《竹隐畸士集》或其中的一部分。四库馆臣的这一失误,客观上是因徐、赵二人文集名称略似,其所据《后村诗话》版本之关键文字有缺失而造成误判;主观上是疏忽大意,未曾比较《后村诗话》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并参阅相关文献,想当然地臆断。后之某些辞书或学术著作疏于检索,轻信其臆断,以讹传讹。其负面影响至今尚存,值得今人反思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清人沈涛《匏庐诗话·自序》指出:"诗话之作起于有宋,唐以前则曰品,曰式,曰格,曰范,曰评,初不以诗话名也。"品、式、格、范、评,其实都可以用"格"来代替。唐五代的诗格,除了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大学丛书本)  相似文献   

3.
<正>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传统。古人对作为诗学批评概念的“怨”的重视由来已久。孔子提出“诗可以怨”,被汉儒解释为怨刺上政,说明那时的诗教观;屈原以芳草美人自况,以自慰失意,他可说是“哀怨起骚人”的典型;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提出“诗缘情”的纯文学主张,而这“情”自然包括了怨情。于是诗歌创作渐渐离开儒家诗教,摆脱对政治的依附而独立发展。刘勰亦有“蚌病成珠”的说法,认为好的诗歌是郁结和发愤的结晶。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歌批评家钟嵘在其素有“百代诗话之祖”之称的著作《诗品》中,极大地拓展古来诗“怨”的传统。孔子认为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四者排列中“怨”只是排列在最末位的作用,而钟嵘重视诗可以排解怨情作用,把怨诗置于较高品位;且发展“怨”的内涵及其外延。钟嵘发挥了诗“怨”的观点,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并把它贯彻到具体的作家批评之中。本文我们试以《诗品》以“凄怨”批评的各家作品为例,体会钟嵘以“怨”评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图书评论的历史,如果从本世纪初算起,大致也只有80多年的历史。然而溯其渊源,追其传统,究其影响而论,恐怕就不能不联系到我国古代的文学评论文字。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唐宋以后,文论、诗话、词话、曲话,就很昌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收入“集部·诗文评”的书目,共85部,计524卷。文论诗话以后,又逐步发展到以评论图书文献为  相似文献   

5.
近读陈如江先生所著之《古诗指瑕》,深深敬服。但对其“翻新入魔”一文扬钱谦益而贬白居易之诗评,实难苟同。因关涉诗人、诗作、艺术美的评价,故陈杂感于斯,请陈先生与读者赐教。 的确,“诗贵翻新”(袁枚《随园诗话》)。因若翻出新意,则可“清思自觉出新裁,又被前人道过来。却便借他翻转说,居  相似文献   

6.
读《六一诗话》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文坛巨率欧阳修以诗、词、文及史学著称于世,而于诗论诗话亦颇有建树。其中尤可道者乃其熙宁四─—五年(1071-1072)间退居汝阴时所作的《六一诗话》。虽然这是一本如著者所自称的“集以资闲谈”的诗话,并非作者特别经意用心之作,但今读此书,甚感于治诗话、诗论及史学颇有助益与启发,尚有可注意与议论者。兹略抒鄙见一二,以就教于同好。我国古代是个以诗闻名的国家,说诗论诗之事早已有之,并非自宋代始。但以“诗话”标明的说诗之著作则始于欧阳修的这部(六一诗话)。受(六一诗话)影响,此后以“诗话”命名的说诗之作纷纷而…  相似文献   

7.
只背诗而不知诗,只读诗而不读诗话,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恐怕与我们对于诗话传统的遗忘有很大的关系。《诗词小札》并不仅仅是一种诗学传统的简单回归,它以其全新的视域对诗话这一诗学传统进行了当代的阐释,使之展现出全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闺秀之能诗,夙为谈诗家所乐道。自赵宋以降,诗话莫不述及闺秀之作。而闺秀诗话之有专书,则肇自有清一代。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辑考清人诗学著述,得见存书九百余种,亡佚待访书五百余种。其中专论闺秀之诗话,见存书二十二种,亡佚书十四种。十多年间,四处访求清诗话,逐一阅读,并参照古今著录、时贤考证,仿《四库提要》体例,记载卷数、版本,考证作者事迹及成书年月,述其主旨,采录前人评论,并就管见所及摘其疏误。日居月诸,积稿盈笥,曾掇郡邑类诗话三十种为《清代郡邑诗话叙录》,刊于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9.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辑佚》辑录宋人诗话32种、附录3种,为我们研究宋代诗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用力甚勤,功德无量。然而其书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1.有些诗话未作辑佚,如《百家诗话》、《叠山诗话》、《三山居士诗话》。 2.已辑诗话中仍有不少条目漏辑。 3.已辑诗话中有些条目内容不全,未能收集到更全的条目。如《蔡宽夫诗话》73条"此心非是爱轻肥"下,应据《诗林广记》后集9补"此诗乃乖崖始及第赋以寄傅霖也"。《古今诗话》413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11.
《诗话总龟》,(宋)阮阅编,是今存宋人编辑的三大诗话总集之一。原名《诗总》,成书于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长期以抄本行世,直到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闽中始有刻本,改名《诗话总龟》。从此,《诗总》即以《诗话总龟》之名见于诸家著录。宋刻《诗话总龟》久已亡佚。今见传世最早刊本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月窗道人刻本,鄱阳程珖校。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海盐张嘉秀序,郴阳李易序,次集一百家诗话总目,次  相似文献   

12.
《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相似文献   

13.
报刊诗话是近代报刊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的结合为我们研究诗话提供了新视角。诗话在《著作林》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陈栩,在编辑诗话过程中亦偏好“香奁体”诗歌,亦坚守传统诗性。曾随陈栩学诗的潘普恩,其诗话创作受陈栩影响较深。两人的诗话作品继承了传统诗话的特点,力求以期刊存诗记人记事,也借期刊传播其诗其人其事,折射了报刊赋予诗话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4.
由近人徐世昌总其事的《晚晴簃诗汇》是规模宏大的清代诗歌选集,其编纂成员颇为繁杂,目前学术界考定的成员并不完整,现重新考证出纪钜维、吴笈孙、许宝蘅、傅岳棻、章钰、金梁六人。由于《诗汇》带有半官修性质,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颇有缺憾。金梁、陈融相继有续补和别纂之作,前者为《清诗补》,后者的部分成果以《颐园诗话》的形式面世。这两部著作都晦而不彰,实际都是继《晚晴簃诗汇》而出的相当重要的清诗汇选。  相似文献   

15.
宋代僧人学诗者颇多,可是传世僧人诗集却并不多见。清代初年吕留良等人编刻《宋诗抄》,只选录道潜《参寥集》和惠洪《石门文字样》两种,并叙述说惠洪诗雄健振路,为宋俗之冠。道潜和惠洪都是北宋末人,在宋代诗增当中行年已晚。其实远在北宋初年,别有希昼。保退、文兆、行肇。简长、维民、宁昭、怀占、惠崇九位借人,不仅以能诗而闻名于当时,而且及至南宋末年,周精仍盛称他们构诗作“为是宋三百年诗俗之冠”。宋人刊行九僧合集,即以“九增诗”为名。只是《九僧诗》流布不广,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早已为寻觅不到此书而叹息。幸而六…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不为正统文化界所理解。清康熙间文学家朱彝尊评论他的诗称:“善为启颜之辞,间入打油之调。虽不得为诗家,然亦文苑之滑稽也。”(《静志居诗话》卷二七)他的诗文集《七乐斋稿》至今仍未发现,从他写的残存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周馨桂的《养斋诗话》批评了叶长龄针对自己诗篇的批评,因此这是一部为反批评而写的诗话,这在我国古代的诗话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8.
重编《说郛》本题名聂奉先的《续本事诗》所收十五条诗事均见于《诗话总龟》前后集,其中十四条见于前集,录文顺序与《总龟》相同。此《续本事诗》源出元代以后的一百卷本《诗话总龟》,并非《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聂奉先的《续广本事诗》,是明人伪造的一都伪书。  相似文献   

19.
肖林桓 《大观周刊》2011,(21):119-120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自谓“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以此在唐宋以来“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上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对诗、禅、人、乃至时代的因缘关系的忽视,今作解读,以期正确把握严羽诗禅说之正义。  相似文献   

20.
唐宋以来,谈文话诗的风气盛行,特别是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出后,诗话、词话、四六话之类著作风起云集,多至不可胜数。但却独无赋话。宋徽宗宣和时,王铚撰《四六话》二卷,其自序云"诗话、文话、赋话各别见",然今存《四六话》二卷,多言四六表启章奏之语,并未见其赋话之书。直至清乾隆年间,始有赋话著作出现,流传稍广者也仅有李调元《赋话》等寥寥数种。于是,后来学者或以"赋之有话,殆始于李调元之作"。笔者近年来搜集赋学资料,对古代赋论、赋话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考,发现早于李调元而以"赋话"名书者,尚有浦铣《历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