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五四"前陈独秀围绕落后道德必然导致社会不幸、封建伦理道德危害社会甚巨、人格堕落为国亡种灭根源、宗教难以救国等方面论证了道德救国的必要性。在具体诠释中,他主张在理论上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在内涵上使中国传统精华与西方近代积极学理有机结合、在人格模式上提倡中国近代健全人格,并提倡借破坏、教育、示范和近代团体等方法塑造近代新国民,实现道德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朱华 《天中学刊》2006,21(6):108-111
近代留美学生创办的《留美学生季报》,以宣传科学为主要目的,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介绍、传播,为促进近代国人的思想启蒙,树立科学观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其刊载《科学救国论》等一系列宣传科学救国的文章,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这种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刘师培与蔡元培围绕革命与建设深刻批判了封建畸形人格.前者主张积极入世而不媚世,讲求自强不息和尚武精神,崇尚公德,献身国家.后者则强调理论上重视道德,界定近代人格内涵,人人具有独立精神,在遵循公德与私德、义务与权利统一前提下尚公德、重义务.他们希望藉教育、修身、政党和践履等方法达到塑造中国近代理想人格,促进社会进步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面对20世纪上半期的激荡时局,中国法律史家群体本着救亡图存的济世情怀,自觉投身于学术救国的时代大潮之中。他们首先从理论高度阐发了法律史学术的救国及挽救时弊的重要功能,呼唤时人应重视法律史学的学习与研究,以止时局之颓势;然后又从社会发展动力、社会道德操守引擎等方面思考学者自身使命,期冀知识分子以时代楷模的身份来导引社会风气走向良善;为了科学处理学术与政治良性互动,更多学者坚持在坚守学术自身规范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术服务政治的终极目的。法律史家的上述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法律史学术的发展,更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张伯苓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作为思想启蒙者,严复对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张伯苓的“教育救国”、“西学救国”、“实业救国”、“德育为本”及“女子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道德人格的“沦丧”。儒家理想人格是伦理道德本位的,并且具有入世进取、建功立业等现实性特点。应积极吸收儒家理想人格为仁由己、民吾同胞、经世济民、入世进取等思想,塑造大学生主动、博爱、心怀天下、积极进取的道德人格。同时,应在吸取儒家思想培养理想人格时坚持自觉与自愿、人道与自然统一的原则,塑造大学生智、情、意相结合,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八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技术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包括西方外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资本主义思潮以及近代有识之士等推动因素,派遣留学生、政府部门主持创办新式学堂、组织译介西方书籍、聘任外籍专家等主要方式。中国近代技术教育具有评价体制的积极与怠慢、发展运行的鼓励与限制、历史使命的救国与图存、教育与经济基础的依赖与分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脱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与统一、人文价值观念的推崇与迷失等基本特征,在思想启蒙、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等层面产生重要影响。近代技术教育是现代技术教育发展的前期基础,从人的发展、技术教育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等维度总结近代技术教育积累的经验,方显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丁文江不仅是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者,而且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主张以科学观念更新人们的思想,以科学精神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强调科学在救亡图存中的决定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科学救国事业。为捍卫科学,他积极发起“科玄论战”。在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地质调查所的创建和“中央研究院”的改革方面,成就颇大。他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第一代地质人才,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尤其是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位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的科学家。他用自己行动上的积极奋斗努力实践其毕生倡导的科学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11.
传统道德本质上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特殊主义”道德,现代道德本质上是超越人的自然联系的“普遍主义”道德,因此道德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视为现代道德对传统道德自然基础的超越;道德的这一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和价值体现;人本化、普遍化、主体化、公共化和理性化是其基本内涵;在中国境遇中,这一道德转型尚未完成,推进自然道德的消解和现代道德的整体生成,是道德建设的现代性目标。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过于政治化,妨碍了真正的道德教育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教育,既是对我国道德教育历程理性反思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其自身的发展现律,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意识,以培养人们未来社会需要的伦理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
在对历史文化的古今联结及传承发展意义的深刻认知里 ,沈从文边城“古典”道德意识的美善表达渗透着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基础 ,其道德意义的“秩序和理性”在局限中显示了现代社会基本的最低与最高道德要求的联结。这种道德精神其实是成就现代社会文明的“种子”。  相似文献   

14.
道德本来是要成就人、成就德性、成就善的。但是,明清时期以传统礼教为核心内容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被官方意识形态强化,传统道德所蕴涵的主体性和仁爱精神被日益消解,体现近代取向的道德哲学和行为被视为异端,道德日益变为对规范的绝对强调,走向人的反面。《红楼梦》深刻批判了封建末世道德对人的物化与工具化、道德与德性的背离以及德行与善的背离等等道德异化现象,表达了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的憧憬,预言了以人为本的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正逐渐步入公民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正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面对当前由于时代价值的多元化及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导致的社会道德混乱、道德滑坡现象,急需建立起一套适合这种共处生存方式的普适性的道德体系和准则。遵守社会公德,既是现代公民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更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文章探讨了加强公德建设的若干途径,加速我国公民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道德控制的权力。宗族立足于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学大传统的道德根基,对民众的道德小传统不断加以引导和清理,通过教化的、权化的道德,孝化与神化糅合的道德以及对道德越轨者的惩罚,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有序控制。  相似文献   

18.
晚明拟话本中活跃着一批妓女形象,为了摆脱受践踏的地位,过上有爱有尊严的生活,她们时刻在为从良做准备。拟话本作者面对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也希望妓女从良,将妓女与嫖客的金钱契约关系转变为婚姻契约关系,并纳入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范畴,从而挽救世道人心。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是引导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上责无旁贷。德育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是实现高层次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受不完善市场经济和外来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在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基础道德教育尤其重要,督勤促俭应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德育目标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老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是对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道德体系的重构。在对传统道德境界扬弃和超越的道路上,老子积极探索道德存在的法则、维护道德的纯洁性;积极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老子的道德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贯通,体现出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出适度、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老子的道德境界思想意韵深厚,充盈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