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多诺将非同一性哲学思想贯穿于其批判物化现实的美学理论中。在突破观念论美学、考察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时,他着重阐释了真理性内容与哲学、抽象同一性与具体非同一性的关系问题,并表明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不同于哲学认识论所追求的形而上学真理。在批判介入艺术直接性的同时,阿多诺认为艺术能够通过模仿相对独立地介入社会,这是艺术获得真理性内容的前提。借助审美形式这一中介,阿多诺思考了艺术作品克服物化现实的可能性,并基于艺术与社会的非同一性关系,赋予艺术作品一种解放意图。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的批判理论,立足于对同一性的批判与非同一性的张扬。阿多诺将他的非同一性,逐一指向概念、启蒙和异化,形成他批判理论的脉络。在对异化进行了批判与审视后,阿多诺以“丑”来对抗异化,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讨论阿多诺与黑格尔的哲学关系,认为两间有本质性差异。阿多诺哲学批判并否定了黑格尔的同一性思想,那种把阿多诺视为20世纪黑格尔主义伟大复兴支魂重要人物的看法,是对阿多诺思想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以批判同一性而闻名的阿多诺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终结.通过两种总体性概念的澄清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论述表明,阿多诺并不是现代性与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总体性问题在阿多诺那里仍然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诊断和对人类解放设想的核心概念.阿多诺复杂的反体系思想里一直有着总体性的关怀与向往,它只不过常常以隐蔽的方式在场,它是没有放弃幸福的希望以及改变世界的否定式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5.
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同一性一直是哲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然而在人类运用强制性的同一性使一切变得整齐划一的时候,却发现同一性并未带人走向幸福的轨道,反而把人带入了奥斯维辛、古拉格群岛。阿多诺从反思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出发,在认识论、存在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批判,勾画出了一幅同一性哲学带来的形而上学的没落的画卷。但是,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并不是要抛弃同一性,却恰恰是要在非同一性中拯救同一性,拯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历史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说。历史科学思维具有三个层次:按历史本来面目研究历史、将研究结果历史地理解历史、将研究结果进行对现实的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历史科学的实践与思维具有科学同一性。历史科学思维是实践批判思维,形而上学是抽象思辨思维。实践批判理论作为历史科学还通过对形而上学的语言独立性观点的批判而确立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写的《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作。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具体表现为生产风格的同一性、消费娱乐的欺骗性,并进而具有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对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进行了探讨,旨在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否定辩证法与"星丛":阿多诺的反思批判精神及其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否定的辩证法集中体现了阿多诺的反思批判精神,其具体表现之一是阿多诺从“总体性”社会出发对哲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反思。阿多诺不仅张扬着批判反思精神,同时他提供了使这一精神实现的方法——“星丛”式思维方式。“星丛”式思维内含于否定的辩证法之中,又不完全等同于否定的辩证法。在解除“概念”的封闭性方面,“星丛”式思维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最先把大众文化和高等文化同时纳入到现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视野",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奠定了基调.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商品化、标准化、强制化的大众文化造成的现代工业社会文化危机的回应,他提倡一种具有否定、批判和乌托邦功能的"反艺术",认为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消除绝望、拯救心灵、拯救现实.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缺陷.  相似文献   

10.
张宝 《宜春师专学报》2011,(3):20-21,25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影响卓著。"非同一性思维"是他一贯的批判方法,中国学者对此有过一些介绍和研讨,但专门论述比较少,尚待继续深入。对此研究,需要比较透彻地理解阿多诺否定性美学理论,还需要了解此前此后的哲学沿流情况,方能较好地研究否定的辩证法是如何保持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的。反之,深入理解非同一性思维原则在否定的辩证法中的贯穿作用,也方能更准确清晰地把握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学人理解非同一性思维原则在否定的辩证法中的贯穿作用,较清晰地把握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1.
实证主义与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追溯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由来与演变,及其在基本原则、认识论、方法论方面所遭遇的批评.通过介绍实证主义社会学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求社会学能超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成为一门更加科学,完善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认为,理性即正义。现实的正义不过是理性的正义的自我实现,正义的现实性存在于正义的必然性之中,人类正义的发展历程决不是田园诗般令人快意的,人民群众只是理性和正义自我实现的工具。黑格尔看不到人民群众在正义的实现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认为,理性即正义。现实的正义不过是理性的正义的自我实现,正义的现实性存在于正义的必然性之中,人类正义的发展历程决不是田园诗般令人快意的,人民群众只是理性和正义自我实现的工具。黑格尔看不到人民群众在正义的实现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若从黑格尔的理性基地出发,一味进行书斋里的革命,只满足于词句上的斗争和某种文字游戏.归根到底就是要求不触动现实而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并承认现存的东西。这种抽象性批判所能达到的唯一结果.就是用批判的口吻来粉饰最丑恶的社会现实。批判宗教或消解哲学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基于实践的批判抑或是基于理性的诉求。其实.只有彻底颠覆宗教和旧哲学得以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的那种实践性批判.才真正能够转化为变革实现的物质力量。然而只有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那种“真正的哲学”,才能及时地关注时代课题、保持与实践的内在相关性,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并作为它的内在组成部分一道实现自我革命,通过内在超越不断走向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5.
从对黑格尔哲学真正生长点的辨析中可以发现,黑格尔哲学还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归结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唯心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就指出过黑格尔的《现象学》在自身中隐藏着哲学批判的一切要素,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辨证法的基本形式,是思想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In the light of the modern idea of a sovereign and self-transparent subject,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relevance of Bildung . As a first step, (the early) Nietzsche's and Adorno's criticism of Bildung is explicated, a criticism based upon the thinkers' critical stance towards the modern epistemological rel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However, neither thinker abandons the concept of Bildung .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accordingly reconstructs Nietzsche's and Adorno's adherence to Bildung understood as a different relationship of subject and object within Bildung . In the paper's concluding reflections there is an attempt to assess the systematic educational consequences, and to shed light on the ethical relevance, of a non-transparent subject of Bildung.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对旧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色.在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主要针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普鲁东等进行了批判,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关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本质及根源,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等.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经济学派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米塞斯以其行动学方法论而著称。在米塞斯的行动学体系中,行动与行为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经济行动理论的首要问题,他对这种关系采取了理性主义的研究进路。在米塞斯的活动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思潮占据了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主流地位。米塞斯对逻辑实证主义作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批评。通过对米塞斯与逻辑经验主义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二十世纪经济学的哲学理念及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A bstract .  In this essay Christiane Thompson discusses the systematic outcomes of Theodor Adorno's philosophical work for a reworked theory of Bildung (an important term in the German tra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is essay "Theory of Halbbildung ," Adorno revealed the inevitable failure of Bildung ,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necessity of Bildung (in view of a critique of society), on the other. After having exposed this contradiction, Thompson seeks to analyze Bildung 's systematic role by turning to Adorno's reflections on art and metaphysics. Adorno's concep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hints at the possibility of a more genuine approach to Bildung and culture, one that makes the borders of our experience visible and, as a result, suggests a different relation to ourselves and to the world. She concludes by examining the critical dimensions of this different Bildung as well as its pedagogical relevance.  相似文献   

20.
在胡塞尔之前黑格尔已经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这一哲学要求,他们二人所看待的事情本身与其对可能性范畴的理解有着内在关联。黑格尔在逻辑的自我演进过程中区分了形式的可能性、存在着的可能性和真实的可能性,胡塞尔同样从逻辑及其发生学角度区分了观念的可能性、悬疑的可能性和开放的可能性。他们对可能性范畴的划分有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二人经由对传统形式逻辑的超越,在可能性范畴的现实维度与本质维度之间保持着张力,而这种张力则开显了他们对事情本身的理解上相异与相同的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