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作品《背影》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如果说非要在现代散文中选出最优秀的一篇,相信朱自清的《背影》会是得票数最多的。个中魅力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叙事散文”单元。五篇课文中除《听潮》是“抒情散文”外,其余四篇都是叙事散文。学习本单元后,学生要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这是该单元的教学要求。三篇讲读课文《背影》、《记一辆纺车》和《听潮》的学习重点分别是:叙事散文的特点,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以具体事物为线索组织材料,记事与抒情相结合;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事物,通过讴歌大海的壮美抒情。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议论的基础,情感的载体——对事物的叙述和描写,准  相似文献   

3.
王彪 《现代语文》2010,(10):105-10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作为现代文学中书写父子亲情的典型代表,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背影》以抚今追昔的叙述结构构思作品,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只是以一种平凡普通的真景与真情,  相似文献   

4.
王吉灿 《现代语文》2014,(2):148-149
在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不但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范本,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散文。《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表现父子之情的作品,同样也是一篇优秀的写作指导范文,通过《背影》的写作方式来指导学生写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真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要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揣摩与品味"。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字里行间涌动着对拼搏精神与顽强生命的礼赞。学习这篇散文,要求在阅读中带着研究的意识,既要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接受语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以《背影》《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间的真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其中《背影》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语言洗练朴素,文笔平易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  相似文献   

7.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8.
曹婷 《考试周刊》2014,(94):28-28
<正>《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纪实散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针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和"我"四次流泪进行分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传统教学思路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作者情感。很明显,这里混淆了散文和小说的教学思路。必须强调把散文和小说区分开来。散文将情感寄予全篇,不是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一定要明确  相似文献   

9.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诗歌导入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和美丽的大自然有关,文质兼美。编者这样编排的意图,不仅想让学生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更是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提供了鲜活的文字材料。《山中访友》是一篇想象丰富、构思新奇、语言清新的优美散文。“我”满怀着好心情,去山中访问那些大自然中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60):22-23
<正>【教材分析】《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四单元,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目标要求教学中既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同时要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把古代散文的诵读当做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且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  相似文献   

13.
对散文艺术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影》是朱自清脸炙人口的代表作,在散文中表现了父子深情、人间真爱,三毛和林非也写出了同一主题的散文。本文以这三位散文家的三篇作品为例,运用陌生化理论和莱辛《拉奥孔》中的有关现点,对散文艺术构思作了一点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选了四篇散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节选)》《花未眠》。看文章题目,四篇散文写的是四种景物:读文章内容.讲的却是一种心情——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朱自清披着长衫踱步的背影、李乐薇身处山间小屋微笑的面容、史铁生坐着轮椅刻下的车辙、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对花的凝视,是他们与自然对话的不同方式:渴望自由、寻找自由、收集自由、享用自由.是他们与自我对话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在该文中书写了浓浓的父爱。文章平白、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刺激的情节,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亲情,触人心弦,使人不禁潸然涕下。本文中笔者针对《背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如何教入手,对《背影》的教学启示进行了挖掘,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时间,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思路点拨学习书法时会经历临摹的过程,学习写作时亦然。仿写是写作的起点之一,也是提高作文水平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之一。素材、结构、细节、语言……作文中的一切无不可仿,但仿有讲究。如果说字的“间架结构”是书法的灵魂,那么文章的“构思布局”则是写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很精致的散文,作为散文教学,从宏观上讲,应当着重体现散文雅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因为,散文是一种凝结了作者生活体验,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文体,是需要用情感投入去理解的文体。《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收录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从单元的教学要求看,所选的文章服务于“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这个总体教学目的,鉴赏的教学内容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因此,怎样具体落实“鉴赏”这个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学的突破口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和《背影》一起被誉为朱自清散文中的"双壁"。如果说《背影》通过淳朴的叙事,以美德与真情激动着千万读者的心,那么《荷塘月色》则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带给读者是一种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第一篇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初中学习过朱自清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的好教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  相似文献   

20.
<正>《背影》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情感充沛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比如,《老王》《阿长与山海经》《信客》等。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都是把这一课放在了写人记事的单元。例如,人教版是把本课放在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和鲁教版的处理是一样的。这样的安排便于集中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结构,表达技巧。对本课处理的重点是文本的解读,深层次的挖掘,在品味揣摩词句方面重点训练,难点就是通过品读、研析和老师的点拨把握作者的"意脉"——这不是普通的父慈子孝的故事,而是有隔阂、有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