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淮河流域降水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淮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问题,本文基于淮河流域171站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及121站作物历年生育期资料,采用气候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模型计算了冬小麦、夏玉米和一季稻的气候生产潜力,着重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淮河流域三种主要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以一季稻最高,其次是夏玉米,冬小麦最低;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间变异系数均超过10%,其中冬小麦超过20%,但三种作物均无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占光温生产潜力的比例(简称气候比)以冬小麦最低,多年平均值仅为49.7%,且变异系数达到25.4%;夏玉米和一季稻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7.3%和66.4%,变异系数仅为12.9%和16.3%。降水变化对三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以冬小麦最大,其次是夏玉米,一季稻最小。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严重不足,且降水变异系数大,构成了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双重限制作用;夏玉米生长季内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变异系数均是限制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一季稻的气候比则仅与生长季降水量相关显著,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京平 《资源科学》1993,15(5):38-44
本文借助作物生长计算机模型与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江苏省丹阳市两种种植制度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小麦/玉米晚稻种植制度的气候潜力比小麦一单季稻高3000kg/ha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应用Thornthwaite Mernoriae模型,计算西藏主要农区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温度、降水变化对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并进行了未来气温、降水变化情景下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温、降水的变化对不同的气候区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所产生的效应有所不同,总体而言若未来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型,则对西藏农作物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5.
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热水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29个气象站1955年-1990年逐年气象资料,计算了夏秋粮作用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优势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2.8倍-7.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但对秋粮作物有明显影响:一是空间变化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作物潜力增加,而其他地区减少,但有些年份整个东部地区秋粮作物潜力都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对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荣青  郑度  戴尔阜  吴绍洪  赵明华 《资源科学》2014,36(12):2611-2623
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逐级递减的机制法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修正计算太阳辐射的系数a和b,并划分不同土壤有效系数指标区来构建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1995年和2005年的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等4个逐级递减层次的生产潜力,并分析1995-2005气候变化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四个层次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增加,并且有效生育期初日时间逐渐提前,而终日时间相应推迟;同时生育期时段内的日照时数增加;而作物有效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总体减少,且大部分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有效生育期内。降水减少是整个研究区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各气象因子的变化整体上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增长。气候波动使得光合、光温、土地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增长,使得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4个层次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从对水田和旱地的影响看,气候波动导致水田光合生产潜力比旱地的增加更多;而气候波动使旱地的光温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增加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气候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减少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但水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少。  相似文献   

7.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资源科学》2021,43(6):1234-1247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①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 kg/(hm2·10 a);②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③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④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DEM构建了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的模型,并且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作物水分耗散和放牧因子校正的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和盆地草地的光温生产潜力15.3 t/hm2,光温生产潜力约为光合生产潜力的53%,而且在山区约为44%,滩地约为54%,河谷约为58%,所以在共和盆地温度应当是限制牧草生产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并且在山区温度对牧草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②共和盆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约6.6t/hm2,气候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的43%,是光合生产潜力的23%;而且河谷、滩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约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4%和41%,山地约为69%,水分对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在河谷和滩地要大于山地,尤其是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化草原气候生产力相对较低;共和盆地的实际草地生产力是气候生产力的1/5~1/12;经过作物水分需求和放牧的校正,草地生产力平均2.2t/hm2,与实际生产力很接近.所以牧草水分需求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影响很大,尤其反映出草地放牧已成为草地生产力降低,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董玉祥 《资源科学》1994,16(2):52-57
本文论述了拉萨市农业生产的气候与土地资源条件,通过对农作物光合、光温与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公式的分析,提出了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公式,计算了拉萨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并以此提出了本区今后发挥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吴让  周秉荣 《青海科技》2011,18(1):34-38
本文利用1961~2006年青海省农业主产区14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6a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当前青海省粮食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并根据未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情景,估算了2030年、2050年青海省粮食气候生产潜力,在保持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按高、中、低三种人口增长方案测算了青海省2030年、2050年粮食缺口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未来青海省粮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到2030年、2050年全省粮食缺口分别高达76.2~136.6万t和28.8~128.0万t。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我所科研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是以开展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基础性科研机构。从1986—2003年我所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计316项,获资助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八五”期间(1991—1995年)累计获资助94项,“九五”期间(1996—2000年)累计获资助85项,“十五”前3  相似文献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在推动学科协调均衡发展、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稳定和培养地区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鼓励提高申请质量、控制申请规模,但面上、青年、地区基金申请项目数仍在逐年增加;以生命科学部为例,2007年申请项目数是2000年申请项目数的3.10倍.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增加后,申请书、申请项目的质量情况有什么变化?本文在统计生命科学部近年申请项目数、申请单位数增长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反映申请书、申请项目质量的一些指标,如未通过初审项目比例、同行评议结果分布、申请单位获资助比例和申请数大于200项单位获资助比例情况等,分析了申请项目的质量状况;根据上述申请数量和质量情况,结合贯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联系当前科学基金管理现状,指出各依托单位在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管理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申请质量、控制申请规模.  相似文献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支持基础研究为宗旨,优先支持学科前沿的选题,鼓励创新,特别是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生长点、学科交叉点萌生的新课题实施连续资助,不仅保证了学科研究的连续性,而且对学科的基础研究、创新以至产品开发、产业化的发展等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南京林业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资助下对森林害虫生物防治进行研究产生的成果,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重要的源泉就是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玩个痛快     
战场永远都是新式武器的试验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凭借坚甲巨炮决定了战争的格局;航空兵和装甲部队则主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这一点在今天的伊拉克战争中也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正>生态移民,是为了改善生态恶化地区环境状况,以及提高该地区民众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人口迁移。由于人们的滥采偷猎等活动加剧了三江源区生态的退化,为保护和修复这里的特殊生态,政府安排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移往他处居住,这就是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青海省政府于2004年在三江源区开始实施的移民项目。根据三江源移民规划办公室制订的《三江源生态移民总体方案》,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迁出地涉及玉树、果洛等共4州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对于金砖国家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在巴西的福塔莱萨,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金砖国家的财政部长签署了成立金砖发展银行的协议。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协议,标志着金砖国家合作进入了机制化的进程,它将对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基金论文产出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引言 高校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对国家未来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985工程"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实施"985工程"8年来,这些高校科研状况如何呢?本文选取2006年有代表性的20所"985工程"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工学版)作为调研对象,从基金论文的数量、基金论文获基金资助数量、基金类型分布、基金论文的学科分布等方面,分析基金资助课题的现状,并与2001年、1998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这一个方面透视我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新趋势、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业自然资源商品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俊城 《资源科学》1998,20(1):44-48
本文探讨了农业自然资源成为商品的条件。指出并非所有的农业自然资源都能成为商品。同时,联系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针对一些观点提出商榷,并从6个方面概括了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商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摸清了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长江源区现有退化草地2.47×104km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0.63×104km2。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的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影响的结果,根据生态环境现状与成因提出了适应本区生态环境治理与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砖混结构住宅的工程质量尽管有所提高,但还存在不少质量问题,无论是在结构、装修,还是在使用功能上,都存在粗制滥造及结构隐患。本文针对当前砖混结构住宅存在的质量问题,从施工组织、技术及质量管理上提出了进行控制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