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为研究直升机主桨叶挥舞弯矩变化规律,本文根据某直升机实测载荷,取最大交变载荷为统计变量,采用t分布理论对不合理数据进行排除,分析了主桨叶根部挥舞弯矩随高度变化规律。引言直升机飞行主要依靠旋翼产生气动力,主桨叶载荷水平显然影响着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和品质,也直接关系到旋翼系统重要部件的强度、寿命。  相似文献   

2.
无轴承旋翼最为目前最先进的直升机旋翼结构形式,代表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结构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进行无轴承旋翼直升机的结构强度设计时,需要对其气动机械稳定性能进行分析,以确定旋翼工作时的振动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消振。本文主要对影响无轴承旋翼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的相关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就消除旋翼共振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S-92A直升机振动监控中运用到的先进技术:摆线式吸振器、旋翼轨迹测量、旋翼平衡调整、主动振动控制和HUMS系统的工作特点和简单原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了促进中国无尾桨直升机的设计与发展,系统梳理了无尾桨直升机的研发历史及其关键技术。首先提出无尾桨直升机的优点,无尾桨直升机取消了传统直升机的尾桨,提出了一种新型平衡旋翼反扭矩的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噪声小等特点;然后介绍了无尾桨直升机的研发与改进历史;最后分析了设计无尾桨直升机使用的关键技术,即环量控制技术,并对其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杨晓芳 《大众科技》2011,(10):173-174
直升机噪声预测是直升机噪声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根据谐波法发展了一种能预测直升机飞越噪声的计算模型。将旋翼自由尾迹分析法所得到的旋翼和尾桨的气动载荷数据代入该模型中,分别计算直升机在悬停和前飞时的有效感觉噪声级,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自美国2009提出"未来垂直升力"计划以来(FVL:Future Vertical Lift),高速直升机一直是直升机行业关注的热点,其也被认为是下一代旋翼航空器的发展方向。限制传统直升机前飞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后行桨叶失速。传统直升机主要依靠主旋翼来提供升力和前进推力。但是由于直升机前飞过程中后行桨叶的动压要小于前行桨叶一侧的动压,为了平衡滚转力矩,后行桨叶需要更大的桨距角,从而导致桨叶失速,因此传统直升机的最大平飞速度一般不会超过150节。  相似文献   

7.
在飞行试验中,针对某型直升机旋翼机载测试设备无法使用集流环进行供电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锂电池组和控制器集合的供电方式,通过理论分析、电路设计以及实验室验证,结果表明该供电系统性能稳定,同时也可为该型直升机旋翼机载测试设备节省了电能和存储空间,目前该供电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科研试飞任务中。  相似文献   

8.
传动系统动力学设计技术是影响直升机飞行安全的关键技术。传动系统装机后的动力特性与旋翼系统、发动机所组成的机械扭转系统耦合特性密切相关,应避免旋翼系统与旋翼轴联接后的振动特性的改变影响其工作性能。动力传动轴和尾传动轴是易频发振动故障的关键部位,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应避免主、中、尾减速器装机后频率发生变化与系统模态频率重合,通过有效的隔振系统隔开旋翼通过减速器传递到机身、发动机的振动;舰载直升机着舰时工况恶劣,对传动系统的振动影响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外观上还是飞行原理上看,直升机与普通飞机都有着极大的差别。普通飞机是通过调节各部位机翼和尾翼的状态使飞机周围的气压形成压强从而进行飞行活动的,直升机由于没有机翼与尾翼,因此气动力是由主旋翼尾旋翼生成,从而来完成机身的上升、前进、悬停以及方向的控制。本文接下来将对直升机自动飞行原理以及操作系统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首先对直升机的垂直起飞要求进行概述从而使自动飞行原理得以探索研究,其次讲述了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直升机技术现状和我国直升机技术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并根据当前国际形式和我国直升机技术现状,并展望了我国直升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旋翼桨毂的改进和创新、CFD计算方法的运用、震动问题、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直升机振动包含中低频的周期分量,是引起直升机机载设备振动故障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直升机的振动特点,以旋翼一阶通过频率处的隔振效率等为系统的核心设计参数,提出了直升机机载产品隔振系统设计要求。以某型直升机机载产品为例,设计了隔振系统,有效降低了设备部位的振动。  相似文献   

12.
<正>在直升机领域中,由于旋翼系统带来的高振动问题使得直升机专家们对降低旋翼振动载荷进行了重点研究。在直升机使用过程中,过高的振动载荷不仅能对旋翼和机体的疲劳寿命产生影响还会严重降低驾驶员的舒适性,对机载设备的正常使用也会有所影响。根据直升机的振动传递关系可知,  相似文献   

13.
智能旋翼能使直升机减小振动、降低噪声、推迟桨叶动态失速,改变旋翼控制方式,提高升力.文章简述了后缘小襟翼智能旋翼的驱动机构,综述了电控旋翼和自适应旋翼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直升机振动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旋翼系统,过度振动不仅会使飞行员的驾驶舒适性和武器平台的稳定性大大降低,而且有可能对直升机本体结构造成损害。为了有效地降低旋翼振动,旋翼系统不但会在出厂时会进行离线动平衡调整,更要在后续飞行过程中,对旋翼的不平衡量实时关注,并进行现场动平衡调整。但这种方式需要在地面和空中不同状态点进行多次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直升机的动稳定性是考核直升机飞行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安全高效完成飞行任务的前提。本文采用小扰动理论分析直升机的动稳定性,基于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针对直升机的重量重心、旋翼参数、平尾参数、垂尾参数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可为设计具有优良飞行品质的直升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正>后缘襟翼主动控制(ACF)技术是指通过内嵌于桨叶的压电驱动器驱动后缘襟翼高频偏转产生改变桨叶上的气动升力或力矩,从而改变旋翼气动载荷,实现高频振动的有效抑制。此方法相较于其他主动振动抑制技术,具有驱动功率小、输出位移大、质量轻、结构紧凑、易于维护等优势,因此是当前直升机主动振动抑制技术的主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平尾是直升机的主要部件,其作用是产生气动力,平衡主旋翼的升力对飞机重心的力矩,保持直升机的平衡和俯仰方向的稳定性。图1为某直升机平尾安装位置和安装形式示意图,平尾通过撑杆、管梁和平尾安装角接头连接在斜梁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对某型无人直升机桨叶进行设计,并且利用有限元设计分析方法,建立旋翼桨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并校核了桨叶在极端载荷下的强度及刚度。对桨叶进行了动力学设计,采用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开展了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的结构及动力学调频设计,确保旋翼在工作转速下不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19.
直升机的机械扭振系统由发动机、减速器、传动轴、旋翼和尾桨等结构组成。常规直升机使用涡轮轴发动机驱动时,该机械扭振系统又会与发动机燃油调节系统相互耦合,形成一个闭环的动力学系统。本文以常规直升机扭振系统为对象,建立了直升机旋翼动力传动扭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其扭振系统的固有特性。同时建立了扭振系统与发动机燃油调节系统相耦合的数学模型,分析、判断该耦合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旋翼平衡结构是直升机旋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桨叶静平衡、桨叶动平衡、桨毂动平衡和旋翼动平衡等结构的设计进行了介绍,对生产阶段桨叶动平衡用原始标准桨叶和使用标准桨叶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说明,对使用阶段旋翼动平衡和与旋翼平衡相关的桨叶吸潮增重、桨叶配重腔区域异响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处理措施,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