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机关犯罪是国家机关为谋取单位利益,经单位决策机构或由其负责人决定而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受行罚处罚的行为。作为犯罪主体的国家机关的范围较为广泛,对机关犯罪应采取代罚制。  相似文献   

2.
究其实质,单位犯罪是一种业务犯罪,是工商文明的消极产物。确立单位犯罪的特征应遵循三个基本要求:有助于划清单位犯罪与自然人(共同)犯罪的界线,有助于维护法秩序的统一,符合惩治单位犯罪的立法目的。基于此,单位犯罪的主体应限定为具有特定资格的法人。在单位犯罪意志的认定上,应坚持人格责任论;为本单位谋取经济利益应是其必备特征;单位成员的犯罪行为必须与“单位业务”有紧密联系才能归责于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的主体复杂多样,对单位犯罪中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的范围界定应当作具体分析;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对单位犯罪行为的认定,应根据单位行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加以具体分析,不应作一刀切式的简单论断.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是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同样,单位犯罪自首立功也是在犯罪后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忏悔行为。刑法既然规定了单位可以作为犯罪主体,同样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其自首立功行为应构成单位自首立功,在处罚上也应从宽,这也是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立法上完善单位犯罪的自首立功制度已成为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犯罪在立法和司法上都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和司法解释的滞后,导致单位犯罪在停止形态方面呈现出立法与法律适用不协调的局面。为此应在确定单位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态的前提下对单位犯罪停止形态的特殊问题明确化。把握单位犯罪的本质,继而通过现有的理论和司法实践来认定其各种不同形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类犯罪,它不是单位与其直接责任人员的共同犯罪,也不是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之间的共同犯罪,而是以单位为唯一主体的独立犯罪。但它仍存在共同犯罪形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之间,或者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位与自然人之间,在共同故意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刑法规定的特定犯罪的行为。文章同时对单位共同犯罪中,各犯罪主体应承担的不同刑事责任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应包括故意和过失,这在刑法学界居于通说地位,笔认为,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应仅为故意,首先,这是刑法谦抑性之客观要求,其次,这是由罪过形成过程及单位犯罪的目的性所决定的;最后,我国刑法也只承认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为故意。  相似文献   

8.
单位犯罪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所为何物却鲜有人关注,而从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体抽象出刑法意义上的“单位”应是单位犯罪研究的理论前提,本文在借鉴社会学意义上的单位定义的基础上,认为单位犯罪中之“单位”是指人们为追求共同利益而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成立的,得到法律认可的,具有完全法律人格的社会组织。并对单位的特征、范围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1997年刑法明确规定单位成为一类犯罪主体以后,单位犯罪能否成立自首,作为法定从宽处罚的情形一直争论不休。其实单位自首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但具有法律依据,符合自首制度的立法意旨,也符合刑罚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单位自首的主体确定应具有灵活性,单位自首的效力认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证了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必要性,认为用司法解释规定单位犯罪的程序是不合适的.在立法模式上,主张将单位犯罪的特别诉讼程序统一纳入刑事诉讼法典,采设专章的立法体例.对于应规定的内容诸如单位犯罪被告人的确定、诉讼代表人制度、有别于适用于自然人的强制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单位犯罪已成为我国目前刑事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虽然规定了单位犯罪及其处罚,但笔者认为其不够规范、具体,文章从我国单位犯罪中对单位处罚的特点入手,构思了与自然人犯罪刑罚体系相对应的对单位处罚的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单位犯罪,司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一直没有定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完善。本文试图对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诠释,明确如何对单位犯罪进行认定与处罚,分析单位犯罪立法的不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犯罪领域,单位与自然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基于自然人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位与单位外自然人和单位与其内部成员两种。对于前者成立共同犯罪没有什么问题,而对于后者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能够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下,鉴于刑法对于单位和自然人犯罪的数额标准规定不一致,适用何种标准对于单位和自然人的定罪量刑至关重要。而对于单位内部成员来说,虽然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是共同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但是不能成为对其进行并罚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单位累犯是单位犯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构单位累犯制度无论对于刑法理论还是对于司法实践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本文就现行刑法中是否规定了单位累犯、承认单位累犯的依据、单位累犯的刑罚条件及单位累犯的认定等四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单位犯罪,司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一直没有定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完善。本文试图对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诠释,明确如何对单位犯罪进行认定与处罚,分析单位犯罪立法的不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身危险性的特殊预防目的而对累犯进行从重处罚具有必要性,但从重处罚不应突破报应刑的限制,否则违背罪刑法定等原则,不符合保障个人权利的刑法发展潮流。报应刑是量刑阶段的主要依据,从轻、减轻以及免除情节等特殊预防情节辅助之;预防刑为刑罚执行阶段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想象竟合犯通常被认为是形式上的数罪、实质上的一罪,也有学者认为其是形式上的数罪、科刑上的一罪,尽管存有差异,但两者都主张对想象竟合犯应当从一重罪处断。但是,仔细分析这两种观点,可以发现它们是概念不清、逻辑矛盾的产物,都存在混淆概念、肢解犯罪构成或者是逻辑前后矛盾的问题。事实上,想象竞合犯并非形式上的数罪,而是实质上的数罪;对它的处断原则也不宜按照传统“从一重处”,而应该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8.
讨论数罪并罚必须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是确定并罚的范围,以是否能够实现罪刑均衡为标准,我国数罪并罚的范围应当确定为:只对异种数罪进行并罚,同种数罪应按一罪进行处罚。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对牵连犯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9.
对于异种数罪按其犯罪时间的不同分别依照刑罚第六十九条、七十条、七十一条的方法实行并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并没有太大争议,然而对于同种数罪的并罚问题,在理论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目前刑法典也缺乏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对一部分实行并罚,但大多数情况下不并罚,而是依照一罪从重处罚的原则处罚。这不但造成量刑上的不平衡,有违罪刑相应原则,而且给司法实践也带来了不少难点与困惑。同种数罪和异种数罪在本质上并无差异,从根本上解决同种数罪的处罚问题,应当也和异种数罪同样实行并罚。  相似文献   

20.
论牵连犯     
牵连犯是罪数形态理论中的一个让人倍感困惑且复杂的问题。目前只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承认牵连犯,而在英美法系国家一般不承认牵连犯。虽然目前存在牵连犯的存废之争,但是牵连犯在罪数形态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准确把握牵连犯的内涵,应当以折中说为标准来具体分析某些行为之间是否具有牵连关系。在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上,应当以从一重处罚原则为主,以数罪并罚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