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和课程事件的意义解读的过程,体现了课程研究范式从"开发"走向"理解"。目前有关教师课程理解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取向、理解方式、理解内容、影响理解的因素及策略等,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对于课程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今后教师课程理解研究中应注意明确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拓展研究主题、丰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教育研究中对学生的课程理解关注较少,且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体验。学生课程理解还涉及学生在学习、体验课程之前对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认知这一课程理解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性认识,影响着学生课程学习的态度与动机。实践中教师课程理解的狭隘以及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课程理解薄弱,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效能低下。今后应提升教师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程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课程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课程实施。当前部分教师课程意识尚比较淡薄,课程理解的程度有待提高,培养课程意识、调整课程理解维度、强化理论学习、研究名师课堂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的课程理解。  相似文献   

4.
进行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要首先明确几个基础问题:何谓课程理解?为什么进行课程理解?教师要理解什么?如何进行课程理解?课程理解就是课程理解者与课程相遇时,在特定时空中相互作用,彼此对话、交流,从而共生意义的活动。教师进行课程理解是其认识的需要、有效工作的需要,也是进行意义生活的需要。教师理解课程,要理解课程的定义,理解实际课程的内容、形态与结构关系,还要把握整体的课程场域。教师进行课程理解可以采用返回原始与初衷、视域融合、实践、反省与交流等不同的策略方法。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的理解都是暂时的,而理解活动却是恒久的。  相似文献   

5.
课程理解研究是近十年课程研究的重要主题。教师理解课程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受传统课程文化的影响和制度与技术条件的制约,以及当前研究中两条平行研究路径和巴尔干化研究倾向的存在,教师课程理解的研究和实践一直难以深入。对此,未来的课程理解研究应着眼整体系统,突出中观技术。  相似文献   

6.
教师课程理解:现实问题与应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课程理解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进行有效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个体精神和生存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理解存在对象狭窄化、取向极端化和角色对立化等问题,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理解取向是教师从生存视角对课程精神进行忠实理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理解、课程意识、课程立场、课程权力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究竟教师与课程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教师的课程理解,教师应该怎样理解课程,教师能否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否拥有课程权力并应该拥有哪些课程权力等等。深入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也影响着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和学校的课程制度。围绕这些基本问题,本刊编辑部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教学论专业博士组织了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课程理解”逐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主导话语方式,课程文化成为课程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以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进行课程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的研究目的旨在用人文理解的范式在观念与制度层面研究课程文化,进而探讨课程文化体系和课程文化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生课程理解不仅仅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解释的活动,而且是游离于各方利益的中介,是教师课程理解的必要补充。然而,目前关于学生课程理解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从本体论出发,分别从主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课程理解做了概念鉴定;探讨了学生进行课程理解的两个原因,即自我体验的需要和理解教育的召唤;列举了能让学生课程理解成为可能的三个因素,即学生是课程中能动的主体,学生求知欲望与无限知识的矛盾,学生场域资源的保障,以期尽可能地揭示学生课程理解的本真之貌。  相似文献   

10.
论课程理解的过程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姆F·派纳所表达的课程理解的思想挑战了"泰勒原理"的传统,成功地对课程研究领域进行了概念重建,由此也确立起课程理解的新范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课程理解的理想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审视的演变过程,是趋于自善的生态理解.课程理解的进程具体表现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在具体的意义化情境中,在自由会话的形武下的课程的自由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课程理解是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生存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理解课程,关键是理解课程精神。课程精神集中反映课程的设计思想、理念和意义,准确理解课程精神是进行有效课程实践的基础。但是课程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式微。要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在课程理解中就必须对课程精神尽量忠实。忠实于课程精神的个性化课程理解是尊重教师主体自由和承认课程必要规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课程理解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意义赋予,具有自我的主体性、精神的建构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课程理解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程系统中的存在方式,是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动因素和内在需求。教师课程理解的促发必须创设利于课程理解的场域,使教师在人格的修炼中提升自我意识,在课程的实践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关于课程理解的正式研究已历经20年发展,具体可划分为引进与探索期(2001-2010年)和反思与发展期(2011年至今)两个阶段。课程理解研究在概念解读、理解主体、理解内容以及理解取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总体而言,研究主题持续拓展,但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研究方法趋向多元,但实践路径仍需探究;课程理解话语权逐步下放,但学生课程理解研究较弱。未来研究应关注新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加强课程理解理论的建构;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与创新,探寻课程理解落地的扎根点;纾解学生与课程之间的阻隔,推进学生课程理解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课程精神是课程的本真和精髓,教师的课程理解即是对课程精神的解读和阐释。当前存在的主客分离的课程理解视角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把握,也不能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以融合的姿态来处理与课程精神的关系,才能实现课程精神的价值赋予和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5.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意义的不断创造与生成的一种过程。然而,许多教师在理解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重重误区。本文试对教师理解课程编制中出现的误区进行理解和分析,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构运动引悟,课程理解成为新时代课程研究的时尚议题,表征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致用取向,呈现了解构、建构、批判、审美、生态、以及全球化等多元理解范式,在多元课程画面的背后也隐蕴着贴近生活、关怀生命意义的求真色彩。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应该同时提升教师的自我生存质量。教师理解课程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教师的课程理解与其自我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课程理解研究对教师自我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的自我缺失。推动教师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和参与,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校本课程诸多问题的诱因都指向了校本课程理解,关涉校本课程主观随意和不负责任的理解态度、层次不一和利益游离的理解主体、取向畸形和途径固化的理解方式以及语义混乱和意蕴缺失的理解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现状,可以从以下策略寻得改善。一是由实利向奉献过渡,让动机引领态度;二是由独白向对话过渡,让共识引领间性;三是由忠实向创生过渡,让辨证引领方法;四是由开发向理解过渡,让底层引领意蕴。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构运动引悟,课程理解成为新时代课程研究的时尚议题,表征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致用取向,呈现了解构、建构、批判、审美、生态、以及全球化等多元理解范式,在多元课程画面的背后也隐蕴着贴近生活、关怀生命意义的求真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