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市场传闻的可信程度是影响传闻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减少传闻传递,就有必要分析影响市场传闻可信程度的因素.考虑到传闻信息在特定背景下从传递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影响市场传闻可信程度的因素,可从传递者、传闻的特征、接收者和传递背景等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古小说"人化异类"模式与本土变形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人变化观念体现在异类间互化、无生命物与有生命物间互化、人与异类之间的变化.这类信奉进一步发展,很容易将某一特定异类同特定的人对应起来.而佛教轮回观念会同到本土变化观念中,逐渐占据变化传闻中的主要位置,后起的所谓神仙"谪世"母题,与此变化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不为无关.母题与"妖化真相"相通,还影响到古人对于域外传闻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公众总是与大众、群众、受众等日常或学术用语混用,但公众有特定的含义,虽然是"众中之众",实际上却"与众不同".公众的重要性即表现在其对人性的意义上,也表现在其对道德是非、对政治生活、对人类未来的价值上.但现代社会对公众存在的条件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破坏,公众之殇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公众之培育,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从重建公众存在的条件入手.在公众培育的时代任务面前,学校教育也可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在特定时间段与特定区域内,社会热点事件通常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会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网络舆论。因此,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和解读,不仅能够了解公众对公共问题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还能通过对事件背景、事态走向的分析和研判,对公众进行法治教育。这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助力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政 《华章》2011,(22)
谣言是在公众中快速而连续传播的,关于自然、社会和特定个体事件的非官方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是一个消极的社会事实.谣言的传播对于社会团结、社会信任和社会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要研究谣言现象就必须对谣言的内涵、特征、形式和功能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6.
在加拿大证据法中,按照一般的证据规则,传闻证据一般是不被采纳的。但是,该规则也有例外,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况下,如果满足特定条件时,传闻证据也是可以采纳的。本文就加拿大证据法中的传闻证据的证据规则从其概念、一般规则、例外规则、例外规则适用程序、传统的例外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传闻证据是英、美、法、中特有的概念.传闻证据的概念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英、美、法上的定义;其二是学理解释,即学者们根据普通法判例中对传闻证据的不同认识,从不同角度对传闻证据进行定义.传闻规则与现代审判方式起源同步,根据英、美、法学者的一般看法,传闻规则的形成经历了若干历史阶段.陪审团裁判机制、对抗、诉讼和二元制法庭审判是传闻证据规则运行的程序背景.我国目前没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土壤,面对当前流行的传闻证据移植的观点,需要冷静地对待.  相似文献   

8.
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的移植与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法系国家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原则上要求排除传闻证据.我国尚未确立传闻证据规则.就功能而言,确立传闻证据规则有利于解决证人不出庭作证,遏制非法取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国刑事诉讼存在过分追求事实真相理念和审判缺乏对抗性等问题,这些观念和制度阻碍着传闻证据规则的确立.在借鉴国外法治经验和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构建我国传闻证据规则,以期完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9.
国策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行政主导的环境资源保护路径,它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特定时期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国策机制对公众具有神秘性和对立性。西方的社会生态运动最早得到的是社会认可,其次得到了法律的认可,成为环境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源泉。社会生态运动初期的效率可能是较低的,而一旦它被公众所认可,会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国策机制在初期其效率远高于社会生态运动,但是它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甚至会造成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冷漠。中国的环境资源保护要突破固有的行政主导的局限,需实现从国策上升到法律的转变,需要加强社会生态运动的理论和制度建设,并注重国际交流和与本国国情适应的经验借鉴,逐渐使社会生态运动在中国实现其对司法、立法和行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教育社会学经常处于社会和政治争论的中心,因为教育本身经常引起激烈的公众争论,而教育社会学的学术规则又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实践。在英国,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引起广泛争论的是有关教育机会均等和谁能进入特权中学、学院和大学的问题。到七十年代,社会学的分析转向传统的文理中学课程,并对大学作为“知识守护者”的法定地位提出了质疑。这些分析提出:一般学校和大学中传播的知识只是对所有有效知识的特定选择和特定组织,而且其选择和组织方式差异也非常大。这种  相似文献   

11.
吴越  肖容 《教育技术导刊》2020,19(3):194-199
近年来,微博谣言因其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影响后果严重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网民对于微博谣言关注度程度随时间变化,关注侧重点漂移客观反映了微博谣言治理效果。因此,研究微博谣言关注度具有重要价值。以新浪微指数平台为大数据分析源,通过时序特性分析方法深度挖掘近5年网民对微博谣言关注度的时序特征。研究发现,微博谣言关注度时序是一个无明显趋势和周期的时间序列。5年中序列最大峰值出现时间与两高院出台惩治网络谣言相关《解释》的时间吻合| ARMA(1,2)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微博谣言关注度序列|手机端谣言关注度数量约为电脑端谣言关注度数量的2.8倍,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力为持续一周逐渐减小的正面冲击效应|网民关注的微博谣言热门信息主要集中于谣言惩罚的相关政策、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辟谣、明星向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以及安全问题相关的辟谣榜4个方面。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微博谣言关注度时序规律,从而为有效制定微博谣言抑制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震谣言使公众产生恐慌情绪,不少省份甚至出现公众"等地震"的举动。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各省市地震谣言的梳理,探究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部门应对地震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容易滋生谣言的时期。谣言是集体的行为,体现出群体的认知和情感。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激起群体的情绪反应,增强群体的心理力量,促使事件升级。对谣言要"顺势而为"地引导、防控,通过公布真相、培育社会信任、化解从众心理,构建起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谣言问题更为普遍和广泛,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的安定。谣言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依据社会心理学视域下谣言产生的机制分析农村谣言产生的成因,提出减少诱因、公开信息、畅通正式沟通渠道等措施来制止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网络与谣言的结合呈现新态势,如何规制网络谣言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命题。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影响大的特点,而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则稍显落后。行政规制不足,刑法规范对集体法益的强调以及认定标准的模糊,行刑衔接不畅是导致治理困境的原因。通过科学立法源头治理、行政执法双向治理、刑事司法末端治理,是大数据时代规制网络谣言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网络社会"中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网络技术从空间和事件两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交际方式,人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来回切换和过渡导致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危害、我国现阶段在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孙休孙皓统治期间,东吴国内先后爆发了三次事关吴主废立的政治谣言,其中两次发源于会稽郡而另一次也与会稽有关。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三次谣言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会稽郡在东吴后期存在发生政治性谣言的条件,而且这些谣言的背后隐藏着两个"核心事实":第一,东吴君权更替极不稳定;第二,会稽士族渴望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微博为话语自由表达在公共领域建构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其自身管理体制的不规范以及对公众素养要求不够到位,谣言却也时刻伴随着。谣言的恶性传播使微博的传播、沟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阻碍着微博舆论平台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公共领域建构的进程。如何妥善规避微博传播中的谣言、不断完善微博传播平台,从微博自身管理机制以及对公众的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考量,提出建立完善的事实和身份审核机制以及呼吁公众理性表达、监管部门适度引导,以期制止微博谣言传播,创造一个纯净的微博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的背后往往是网络推手的大肆炒作。网络推手以制造、传播谣言的方式来影响群体的舆论和行为,进而获取商业利益。网络推手对社会的"谣动"不仅伤害了网民情感,更扰乱了网络秩序。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推手制造谣言的要素、手法,透析网络推手的趋利本质。同时,对如何防治网络推手的恶意炒作,消解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