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我有意把它们合起来讲。分析艺术形象时,我看到同学们对孔乙己和范进的命运极为关心,便命了两个思考题让他们讨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不怎么得志更不得势的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的悲剧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在人教版义教实验教材中,虽同是九年级学习的两篇课文,却不在同一个学期当中教学,《范进中举》在上册第五单元中学习,《孔乙己》在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学。但这两篇课文体裁同为小说,  相似文献   

4.
范进和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两个读书人。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再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然而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我们可以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分析范进和孔乙己时,详细分析其所处的人环境,以增强学生对课思想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6.
范进与孔乙己之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主题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深刻透彻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时代背景。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封建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 ,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幸受害者。但是 ,一位疯癫的举人范进和一个落魄的童生孔乙己 ,他们的性格内涵有一定差异。范进懦弱委琐 ,甘受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孔乙己虽穷困落魄 ,却自诩“君子固穷” ,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孔乙己…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强横霸道,凶恶残酷,对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凌辱,中举后众人争相送米送鸡送酒,极力巴结讨好,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忙去拜访,送银子,给房子,攀附拉拢唯恐不及。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如何这般了得?  相似文献   

8.
张德敏 《现代语文》2007,(6):114-114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了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几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作者用寥寥数页的简洁凝练的笔墨,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丰富的主题意蕴。然而,对《孔乙己》的主题解读,几乎形成定论的是:《孔乙己》是与《范进中举》一样,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的批判。然而,简单地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对...  相似文献   

10.
比较阅读这样的教学形式,经常可以在教学中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很多课文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可由于有的文章篇幅比较长,能合理操作起来的就比较少。但是,比较阅读对于诗歌的教学却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所选的课文。两篇课文在同一单元出现,编排者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让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两篇课文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在《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里,虽然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他们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都在社会的摆布面前软弱无力,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家,或以夸张变形的讽刺,或以令人叹服的白描,塑造了这两个极具共性的悲剧人物,也都抨击了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姊妹篇,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将孔乙己和范进角色互换,设计了5个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之后讨论。下面作一简介,就教于同行。问题一: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生1:孔乙己是个性格外露的人,自命清高,又常常被人欺凌、嘲笑,精神受到压抑。如果他突然知道自己中了举,那一刻,疯劲儿会更足,恐怕胡屠户打三巴掌他也醒不过来。(笑)生2:我…  相似文献   

14.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中举>2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吴敬梓小说《范进中举》的学习,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既思考范进中举的艰难、中举后的发疯及其胡屠户等人的不同表现,更思考中国的科举制度,思考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以及中国科举制度给不同的读书人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面对封建文人截然不同的结局,重新审视中国的科举制度,带给我们的是无法抹去的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范进和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典型形象,他们的遭遇浸透了封建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哀,范进的可悲,在于他的精神已被封建科举污染;而孔乙己的可悲,则在于他的性格已在封建教育中变形。从他们的人生遭遇、个人追求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18.
范进和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两个读书人。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再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然而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我们可以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分析范进和孔乙己时,详细分析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生活时代不同范进和孔乙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大背景中的人物。《范进中举》创作于18世纪中叶,正值清王朝的康乾盛世,…  相似文献   

19.
在欣赏小说作品时,可以将几篇作品联系起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进行一些归纳比较,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比如本单元中《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就具有很多可比性。就思想内容而言,两篇小说都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前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吃人的本质,刻画了一群麻木和冷漠的人们;后者以范进的侥幸成功,写尽世态,中举后的范进为即将到来的功名富贵而迷狂,其实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是  相似文献   

20.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不但对200年前的范进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难以理解,就是对刚够100年的人物孔乙己,他们也极生疏。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穷成那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而教师则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要使学生从单纯地听故事、看热闹转变成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