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有多方面贡献的文学研究会作家,女性是他早期小说的重要题材。他描绘了多种层次女性的生活与心灵,挖掘了女性的爱心,展示了女性心灵的美与善;并以之作为救治中国当时社会弊端的“药方”。既包含了“问题小说”作家的共性,也表现了他独特的视角与女性观念。其中不乏对传统审美的继承,也有明显的背逆。他早期女性题材小说富有“中国”的、时代的特征,也富有叶圣陶个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小说创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在中国革命的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是杰出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和伟大的鲁迅都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诗歌和戏剧的成就最大,但小说创作的成就也不可忽视。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宝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试就郭沫若小说创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史通》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小说观念的学术著作。他以史学叙事原则规范小说、否定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却在事实上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他将“偏记小说”分为10类,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说文体的精细辨析。他总结的小说文体弊端,说明了小说独立的文体特征。这些都在实际上为唐代小说的文体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卓异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提起郁达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沉沦》.可以说,郁达夫首先以其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几乎在创作小说《沉沦》的同时,他也开始写散文.到了三十年代,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而且还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最早介绍西方美学的先驱之一.他历来重视小说的美学特征,追求小说的艺术性,在这方面,他进行了长期的挖掘和辛勤的探索,从而使他的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坛少见之作,那样的讥讽而沉挚、那样地描写深夜,似乎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那是一个新辟的天地,那是他独自别出的国土”,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也逐渐形成了他那系统、完整的小说美学观.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弄文学时间不算太长,但他一步一个新台阶,作品日臻成熟,客观上占据了新写实小说派“领衔主演”的位置。对刘震云的小说,有着不同的议论。有人说他的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具有当年契诃夫的流风遗韵;有人说他的小说是批判现实主义,具有独特的“震云风味”;也有人说他的小说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还有人说他的小说属于自然主义。近期阅读了刘震云较有影响的几篇小说,认为刘震云恰是介于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的“蝙蝠”。是耶,非耶?这固然要靠他的作品本身去作解答。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是写农村的“铁笔”、“圣手”。他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塑造了一大批活脱脱的农民形象,是透视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他不仅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也是人物描写的名工巧匠。认真研究赵树理小说人物描写的技巧,对于繁荣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是大有裨益的。用起绰号的办法,突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这是赵树理描写人物的一个显著特点。起绰号本来是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9.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田园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一向以清淡简朴闻名,由于他注重的只是“自己的兴味,”在田园风情的描绘中,体现他对“梦的真实与美”的追求,加上他优美的语言艺术,运用绝句的表现手法,着意追求一种质朴隽永的风格,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情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因文生事”是金评《水浒传》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史上有重要意义。虽然金圣叹没有摆脱“拟史批评”的影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水浒传》是金氏极力推崇的“才子书”之一,因此,“因文生事”与他的“才子”说有密切关系。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也强调了“文”是小说叙事的生命力所在,“因文”是小说叙事所遵循的潜在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代,外国小说大量涌入。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谙西文的林纾翻译的。林纾对西洋小说的译介,是他能在文坛上占有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贡献。“翻译小说的起始”林纾翻译西洋小说是从光绪十九年(1893)开始的。起初,他认为“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之小说,故尝与通译友人魏君、王君,取法拿破仑第一、德相俾士麦克全传属稿”(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但书中“外国史录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综各国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是卓越的,多方面的。就小说领域而论,他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同样不可多得的小说创作理论家。他的小说创作论,完整系统而又独到新颖,“画灵魂”论,便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鲁迅主张,小说应当画出人物的灵魂。也就是说,小说要形象地、深刻地发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特点和实质。“画灵魂”论,既作为鲁迅的创作经验,出现在总结和说明他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文字中,又作为鉴赏文艺作品的一个标准,出现在他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对于小说人物的命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说:“创作难,就是给人取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倘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话,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正因为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小说人物的命名,在小说人物的命名上精心构思,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姓名都已成了“颠扑不破的诨名”,意味深长。例如,“阿Q”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孔乙己”已成了”书呆子”的代名词;“九斤老太”已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代名词;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15.
要了解《灵山》的叙事特点,首先要了解高行健在小说中围绕“你”、“我”、“他”讲了些什么。整部小说共八十一章,其中“你”出现了三十八章,“我”占了四十章,“他”有三章。“你”、“我”、“他”犹如行者,在小说中一直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因此,要弄清小说的叙事结构、技巧、目的及效果,就要首先弄清这三者在小说中各自的行踪,然后才能对小说的其他因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由被轻视的“末技”而一跃成为“文坛盟主”。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小说创作活动,甚至成为职业作家,梁启超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由于梁启超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导致了他的小说理论主张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本文将简单分析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的主要主张及其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非常注重写作技巧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极富变化。芥川笔下的“叙述者”既沿承了传统的戏剧化叙述,又发展了具有现代性的非戏剧化叙述,更是创造了双重叙述的模式。芥川在叙述者方面的创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形形色色的叙述者也让他的小说变化多端,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读芥川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他注重技巧的创新,打破了小说叙事的常规;另一方面,他有“破”而无“立”,没有建立自己的创作规则。他在带给读者新奇之感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思考小说与创作。  相似文献   

20.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非真实性”、“相对性”的小说观,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味。他对小说论文化、复调法、音乐性、喜剧化的文本发现,也为小说形式的开拓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可能性。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代中国文学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