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反过来思考,“教学反思”便是教学以后回头看。现在很多学校提倡教师在教案后面写的“教学反思”,虽然只有几句话,但至少也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以后回过头来看看,哪些地方比较成功,那些地方出现了问题。不过,这虽然是反思,但它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如果长期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最终只能导致教师敷衍了事,应付领导检查。  相似文献   

2.
教学活动从时间流程上看包括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其中,课后反思是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性思考,是完整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学反思,可以记录师生成长进程的精彩片断,记录课堂万千气象。它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表明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每节课后写教学反思,深刻体会到写好教学反思可以成就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3.
王涛  胡会 《考试周刊》2012,(79):186-187
所谓“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因此,写好“教学反思”,不仅不是额外负担,反而是备课的好“帮手”。它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此实现教师成长。某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相似文献   

4.
徐陈  高伟 《教育艺术》2010,(3):78-79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一般教案都没有“教后感”(或“教后记”或“教学反思”)部分,这一栏有什么作用.该写些什么,怎样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只粗略地写上几笔,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感”作为一篇完整教案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撰写“教后感”,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5.
“教学反思”对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积累,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性地把握教材,有很大的益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写“教学反思”就成为每位教师的任务之一。而如何写好“教学反思”,更是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写好“教学反思”,教学两得益。  相似文献   

6.
到学校调研,有些教师关于教学反思所谈的话题令我始料不及,他们说:“教学反思是不是一定要课课思?”“有时候课上完了什么感觉也没有,思什么?写什么?”“写教学反思究竟以多少字为宜?我们学校规定必须要在两百字以上,愁呀!”“教学反思到底应该写在哪里?是写在教案上.还是要专设笔记?我们学校要求既写在教案上义抄在教学反思录上,一月还要选交一篇到学校,忙呀!”  相似文献   

7.
“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思考和总结。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教中学,学中教”。因此“反思”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笔者在我市地理“教学反思”评审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下列问题或误区,因此提出矫正供大家商榷。一、格式有模式化倾向案例1:1.4“地球运动的意义”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模式:写成功之处——知识组合系统简洁,做到联系实际,应用图示法解决难点。写不足之处——教学上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未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写教学机智——学生例举熟知…  相似文献   

8.
董金虎 《现代教育》2013,(2):106-10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聊城市杜郎口中学就提出了“反思三年成名师”的理念。 何谓“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批判来反省考察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法和能力。教学反思是一种加批语教学行为研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它不仅要求教师从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校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9.
王成 《宁夏教育》2008,(12):31-31
提到教学反思,好像成了当前学校教师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灵丹妙药。如我所熟知的一所高中,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每节课都写所谓的“教学反思”,并且明确要求必须要写在教案本上。把教师一种自觉行为制度化,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一线教师们根本是力不从心。每次到月底检查教案时,必须得一天写好多篇“教学反思”,真是苦不堪言。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也不得不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后记”作为反思的主要“印记”,虽不能反映教师进行反思的全貌,但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学反思的状况。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学后记”,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马明中 《甘肃教育》2011,(13):88-88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形式、内容以及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的回顾与自我评价,其前提是“有感而发”。目前,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往往只注重对教学设计(即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反思,而抛弃了教学活动的“半边天”——师生的情绪和状态。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考,因此教学形式反思、教学内容反思以及教学情态反思三方面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和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教学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学校调研,有些教师关于教学反思所谈的话题令我始料不及,他们说:“教学反思是不是一定要课课思?”“有时候课上完了什么感觉也没有,思什么?写什么?”“写教学反思究竟以多少字为宜?我们学校规定必须要在两百字以上,愁呀!”“教学反思到底应该写在哪里?是写在教案上,还是要专设笔记?我们学校要求既写在教案上又抄在教学反思录上,一月还要选交一篇到学校,忙呀!”“就那些内容那班学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有什么可思的?  相似文献   

14.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而对上完课之后能否写好“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后记”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写好“教学后记”,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职业生活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当代美国学萧恩把教师定义为“反思性实践”。因此,教育反思记录是一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是一笔巨大财富。目前众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写教学反思记录的习惯。然而,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反思的重要性,没有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从一面失去了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教学、教研资源的一大浪费。我们应该认识教育反思的重要性,写好教育反思记录,这里笔结合自己教育反思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教后记不属于预见的、超前的“计划”范畴,有别于教案。它通常是指教师课后写的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回顾与反思,所以也叫“教学后记”,教后记作为课后教学反思的外显形式,比起教师内隐的、没有形之于书面的教学反思来,它显得更加明晰且富有条理。教后记本是  相似文献   

17.
郁存军 《新疆教育》2012,(13):156-156
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不断查找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和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反思:反思“教师自己”;反思“学生”;反思“别人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如俊 《江苏教育》2008,(11):35-37
“教学反思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作用。发表还是不发表作品,那是教师的自由”。针对教师将写教学反思当作“苦差”的现状,校长要注意引领教师队伍走向专业化,学会教学反思,让教师将教学反思当作自己专业成长的平台,变“苦差”为个人成长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此话道出了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写教学反思。然而.稍微留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时下的教学反思已然成了“鸡肋”.甚至成为教师的一种负累。细究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的教学反思未能做到以下几点.致使反思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教学反思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作用。发表还是不发表作品,那是教师的自由”。文章针对教师将写教学反思当作“苦差”的现状,提出教师队伍应走向专业化,学会教学反思,将教学反思当作自己专业成长的平台,变“苦差”为个人成长的“追求”。教师要将教学反思习惯深化到心灵;将教学反思意识深化到心灵;将教学反思方式深化到心灵;将教学反思策略深化到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