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林莎萍 《文教资料》2008,(21):41-43
林语堂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的学者和作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林语堂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西方国家展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以其为翘楚的"论语派"给散文带来一股带有欧化味的闲适之风,多年来,学术界多研究其幽默与性灵,笔者以为:将林语堂散文置于现代散文的历史语境中,其文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的现代性。本文拟从此角度切入,以期在林语堂研究领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3.
徐蕾 《英语广场》2015,(7):13-15
林语堂的作品《浮生六记》英语译本,因其翻译的笔法之娴熟和味道之纯正而享誉海内外。本文以林语堂及其《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基本的翻译行为与文化身份的杂糅,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曦 《文教资料》2011,(24):38-39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向西方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本文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其翻译目的,探讨林语堂翻译中体现的目的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当代译论中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界对译入语文化因素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因此,本文以林语堂译本《浮生六记》为例,从文化入手,结合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来分析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传递。  相似文献   

6.
基于快文化翻译作品而言,其可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翻译理念即为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影响因素。林语堂快文化翻译作品强调"间性",并将其视作主导思想,在加快异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文章选择"间性"视角评价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首先介绍"间性"基本内涵、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接着介绍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最后重点分析"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期待通过重新审视"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对日后加强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的代表作,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古汉语特殊句式使得翻译难度更大,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不仅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内容翻译得精准到位还兼顾了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一致,需要后生学习的东西非常之多。本文将主要从变译角度以及文化传递角度分析这篇上乘的翻译之作。  相似文献   

9.
文本间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之间存在相互指涉的关联性。在文本间性理论视阈下,分析文本间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探讨林语堂文化翻译态度及其文本间性翻译理念,对林语堂作品中的文化翻译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林语堂作为译者,既充分认识到文化翻译的文本间性特点,又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文本间的互文契合。  相似文献   

10.
文化间性强调不同文化的共存及自由平等的交流,是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态势的必然走向。林语堂主要通过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他的翻译中,文化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古典诗歌的翻译为杠杆,探讨林语堂的文化间性观在其翻译中的应用,对于研究翻译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后殖民主义”话语看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中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存在许多偏颇 ,林语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夹缝中去宣传本土文化母题。林语堂的东西文化互补观 ,林语堂对东西文化的双向宣传 ,实际上是要在国际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传播本土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理论中涉及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关注,以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为例,象似性原则的应用在其诗文的译作中可见一斑。因此,结合象似性原则对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艺术赏析和研究对于学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林语堂的生平、译著和林氏的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探讨了林氏在翻译实践上的卓越贡献及其译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examine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its embodiment in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昌盛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翻译现象的多种视角。本文拟从这些新角度出发,比较鲁迅与林语堂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同,并尝试从社会、个人等各方面探寻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没有必要将林语堂与国学捆绑在一起;或者说,未必非要通过对国学原典的阐释才能显示林语堂的意义。林语堂的贡献在于:作为自由主义人文知识分子,他致力于对中西文化进行探索性建构,既与东方智慧相通,又合于世界发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使他在推测性还原回归与创意性阐释发展的二向性参照关系中推进了精神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归去来兮辞》译文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林语堂的翻译观和他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推崇,然后分析了《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主要采用不同文本对比的方法分析总结了译文的语言特色和翻译技巧,同时探讨了大师的“雅健”风格,以求一窥大师的的翻译风采,激励自己和更多的人来学习研究大师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审美观,不仅体现在其翻译标准上,还体现在他对原作的选择上;句译的倡导实际上是要求译者把句子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在句层上实现原文与译文意义和结构的同时对应;关于原作的体裁,林语堂也有独到的见解,指出有外的体裁,有内的体裁;译者的三个责任与忠、顺、美的翻译原则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林语堂在向西方输送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牢牢的把握住了和谐这一要素。文章重从天人合一,乐天知命,平和冲淡等三个方面,探讨林语堂在英文小说中所凸显的和谐观念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