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旻 《青年记者》2016,(23):132-133
从2011年诞生之初,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日益受到手机用户的欢迎,微信开始被标榜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微信已然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聚合体,全球的注册用户数超过11亿,2015年底,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同是社交媒体,微信虽然比微博诞生晚,但是展现出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尽管腾讯一直在避免微信像微博一样快速商业化,但微信确实有着更强大的商业价值可挖.本文从共通感知视角分析微信朋友圈广告中的隐形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文研究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公益和商业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构建,并按基础服务和高级服务的划分进行了详细论述。在高级服务的研究中,着重探索了适合公益和商业图书馆基于微信的智能化服务以及推广和盈利方式,包括智能客服、移动支付、会员卡服务、微店和流量主,为图书馆通过微信在移动领域的创新性商业化提供了可行的指引。  相似文献   

3.
王绍龙  徐新民 《传媒》2014,(9):46-49
正微信自2011年1月上线至今,盈利模式的缺失是其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学界、业界探讨的重点与难点。微信在其商业化过程中,形成三个层层递进的环形结构:社交关系模式需要更新创意产品,以增加用户黏性与忠诚度;移动电子商务模式需要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并与企业平台优势化整合;物联网信息模式需要物联网生态圈与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对接。最终,物联网信息模式将是社会化媒体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趋势与未来。  相似文献   

4.
微信出版运营现状及盈利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云 《编辑之友》2015,(8):24-27
随着互联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作为智能手机社交应用工具,逐渐成为众多手机用户必备的社交平台软件,2011年1月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用户量激增.在此基础上,微信运营商——腾讯公司着力打造集沟通交流、购物商用于一体的、功能强大的商务型网络服务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单一的聊天工具.在微信平台内容推送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微信出版应运而生,而微支付功能的推出,给微信出版盈利模式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可能.文章综合分析了微信出版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微信出版已出现或未来可能出现的盈利模式,旨在关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助益,为微信出版的发展壮大提供.  相似文献   

5.
顾明正 《青年记者》2017,(18):33-34
新媒体时代,微信为用户提供了跨网络、跨终端和跨平台的良好体验,成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是发展最快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微信将“即时化、社交化”融为一体,呈现出引爆未来的发展趋势.①作为日益普及的一种社交媒体,微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隐私泄露问题不容忽视,进行相关研究对保护个人信息传播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信作为当下最热门的社交新媒体,已然成为国内图书馆开展和拓宽移动服务的重要平台。对该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分析与研究,并且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其众多优点。最后,就图书馆未来如何进一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和创新更好的移动服务提出了构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微信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社交软件,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高使用率也成就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可能也是必要。然而当前高校对微信公众平台并没有物尽其用,如何更好发挥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的可交互的移动学习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8.
微信应用程序已经成为当下使用最为平凡的综合性社交软件之一。在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中,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基础,以移动终端为平台,广泛利用微信应用程序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成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目前,微信应用程序平台上已经出现了档案事业微信公众号、企业号、档案从业人员微信群、档案文化推送等服务形式,卓有成效地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微博、微信等新生事物的崛起带来社交软件的更新换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软件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当今社会形成一场科技与伦理的对峙,人们一边谴责高科技的渗透侵犯个人隐私,一边对不断新生的社交软件趋之若鹜。本文将着眼于当今社会的舆论焦点,从微信、微博入手探究新型社交软件的特点、影响,以及社交软件的未来发展方向,对预测社交软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信是当前社交媒体中首屈一指的新型营销平台,受到业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了交互性营销、精准营销、口碑营销、二维码应用、微信CRM、移动支付等几种出版业进行微信营销的路径,探讨出版业在移动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11.
王喆 《新闻实践》2014,(3):45-47
核心阅读:自2011年初上线以来,微信这款移动即时通讯软件(IM)已成为目前国内最热门的社交信息移动平台.在2013年11月的微信合作伙伴沟通会上,微信官方公布了一些运营数据:“微信上线3年,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发布了20多种语言版本,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其中,微信公众帐号在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每天保持8000个的增长,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然而,微信也面临着同样巨大的竞争压力,其国际化发展策略并非推出N个海外语言版本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微信自腾讯推出,发展势头迅猛,其开发的公众平台、朋友圈信息推送、多人群聊和移动定位等相关功能广为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以通讯、社交、营销三大功能为一体,立即成为继微博之后个体和企业追捧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其中,以原创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独树一帜,信息传播包含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通过它们的发展状况,并结合相关案例,解析其运营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杀手级应用,以中国腾讯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全球迅速崛起.其崛起的背景源于互联网正处于第三个高速发展热潮——即时网络阶段.微信体现出来的融“即时化、社交化”为一体的特征,正在呈现出引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移动终端,呈现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升了社会沟通的效率.但是同时,微信作为一项新技术引发的负效应开始显现.本文对微信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引发的负面问题进行综述,最后对适合微信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微阅读时代微信学术类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并对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媒体公司近期发布的“壹学者”微信学术平台从组成、主要功能、特点进行了描述与总结,并结合微阅读特点,根据传统PC学术平台、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展望移动端学术平台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发展浪潮中,微博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博用户平稳增长、内容生态丰富多元,社交网络效应凸显,移动化全民性的社交平台逐渐形成,呈现出内容产出视频化、运营垂直化、MCN化等特点。同时,微博也面临过度商业化、低俗炒作等问题。未来,微博将朝着内容分发垂直化、垂直领域内容化、视频领域多元化、矩阵式布局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雅意  辛亮  黄锋 《编辑学报》2016,28(6):529-531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微信的快速发展,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目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基于优质内容、精准推送、服务意识、传播分享这4个方面的策略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认为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社交新媒体将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严 《传媒》2016,(8):47-49
微信,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正式发布,作为移动即时通讯程序中横空出世的“黑马”,由于其广受用户追捧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使用,引得媒体纷纷入驻,据Curiosity China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微信公众号类型的25.4%和29.1%.微信庞大的用户量以及朋友圈、公众平台的推广,使微信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交软件,更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属性的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8.
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移动社交工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更引发了媒体变革。本文从微信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入手,分析阐述了微信用户数量可以在两年内突破三亿,并对传统媒体及自媒体造成冲击的原因,梳理了多种媒体形态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异军突起的微信代表了未来社交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社会传播模式的发展,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要。各童书出版机构纷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订阅号,它集多种传播模式于一体,传播内容更加立体化,增加了受众的黏性,巩固了传播者的专业和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用户迁移成为各类社交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微博与微信用户规模的此消彼长,既缘于微信独特的优势,也与微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但微博并非因此就丧失了存在价值,相反,作为中国最活跃的公共表达平台,微博与新闻信息的传统和谐一致,以至于微博空间中新闻信息的呈现逐渐影响了大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商业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微博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使其焕发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