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传媒公信力决定受众忠诚度传媒公信力决定受众信任度.传媒公信力,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议题主要涉及信源可信度、内容可信度与渠道可信度.当三者都具有高度的可信度,才能保证传媒的公信力.只有这样的传媒,才能获得受众的信任.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还是一个变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陈永和(高级编辑):媒界今年开门有新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亮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旗帜,当其时,治时弊,得其利。公信力究竟是什么?用统计学原理来表述,公信力就是媒体传播的新闻与信息的信任指数,信任指数为负值,就谈不上公信力了。用传播学原理来解释,媒体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其传播的新闻与资讯的相信程度。  相似文献   

3.
徐曼 《出版广角》2016,(7):67-69
媒体公信力是指受众对媒体的认可与信任,是媒体影响力的最终表现.价值观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公信力是媒体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微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信息不再单向接受,而多进行协商式解码,同时,在价值观念上进行选择性认同.媒体只有从根本上提升价值观念,才能提高自身的公信力,获得受众普遍认同,化解信任与生存危机,在媒体竞争融合中获得优势,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常凌翀 《今传媒》2006,(2):56-57
传媒公信力一直是国内外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学者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通过传媒及其提供的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而得到反映"。这一定义着重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形成  相似文献   

5.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之所在。坚持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被受众信任的气质。它是媒体的立身之本,社会责任感高低的表现。①在2013年1月4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要提高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②媒体公信力的建立来自于诸多方面,如新闻媒体对信息公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时代,媒体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工具,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社会成员思想、工作、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由之也凸显出对媒体公信力研究的重要性.媒体公信力,简而言之,就是“传播媒介所具有的能够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品质和能力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一编辑权独立是构建媒介公信力的基石媒介公信力是指传播者的可信度,"是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它来自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与信心。客观可靠的媒体内容是生发公众信任的不竭源泉,也是确保媒体获取公众信任的关键。新闻采编部门作为媒体内容品质的直接把关人,其采编权的独立与否直接决定着媒体内容的品质。因此,维护编辑部门的权威,尊重编辑权,"是媒介作为‘专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应有一种社会责任,即要对社会负责,公众的信任是对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的肯定.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就是大众传媒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赢得社会公众信赖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存在于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中.媒体公信力是受众在使用媒体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识、体验与判断.受众对媒体的信任评价与受众使用媒体的期望的实现程度、需求的满足程度是直接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认知媒介融合的既有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围绕媒介融合的主题,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媒介融合仍是一个认识不一、含混不清的概念,各种媒介融合实践仍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有关媒介融合的种种论断都未形成科学的理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都应当理性地分析媒介融合的相关问题,予以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动媒介融合研究和实践的健康进展。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使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必须充分考虑可信度问题。国际iSchools运动衍生出的iField学科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代表,也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信息相关学科有一定交叉。iField视域下的可信度研究涉及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本文梳理过去二十余年间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首先,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可信度研究进行溯源;其次,基于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变迁的双重视角解析可信度研究的主题演化逻辑,总结可信度研究在Web 1.0、Web2.0、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四个标志性阶段的研究重点与难点,并提炼出可信度研究的主题演化框架;最后,从概念内涵拓展、研究方法革新、可信度话题延展等角度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前沿展望。本文希望厘清可信度研究的发展脉络,推动可信度研究的进一步拓新,为未来网络信息资源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俞涛  厉亚 《出版科学》2011,19(2):34-38
研究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媒介因素和受众因素。科技期刊的议题性质、报道时间、信源可信度、媒介影响力等媒介因素是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主要因素,受众使用刊物的频率、人际讨论、导向需求、受众特征等受众因素是次要因素。针对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提出改进议程设置效果的对策:科技期刊应当找准刊物定位,注重内容创新,注重报道的时效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4.
Social media activism has become very relevant for many student activist groups. How can political use of social media be motivated? The concept of Social Media Political Efficacy was proposed to resolve inconsistencies in prior theories of social media activism. A survey (n = 222) of members of 3 student activist groups showed that social media political efficac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ccessful experiences using social media for activ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dia political efficacy and social media activism was strong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efficacy employed in prior research and social media activism. Theory and social media activism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西方信息社会的传播权利运动的兴起带动了传播学界"媒介治理"的研究热潮。通过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符号"路径,媒介治理关注了传播的信息界面、产业界面、符号界面和关系界面,综合了传播系统的界内研究和界外研究,代表了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作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媒介治理"在研究取向上呈现出学科的交叉性:深层生态学路径、公共选择路径、协商民主路径是研究"媒介治理"的基本路径。媒介治理的研究是一种"灰色系统"的信息论,是第三种文化思维范式的代表。媒介治理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供具有解释力的基本假设,实现叙事的连贯性和必要的逻辑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已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引发了媒介生态的整体变革。2019年的新媒体研究,在技术逻辑的导向下,围绕"媒介融合""社会化媒体""算法新闻""区块链新闻""5G"等一些具有时代性、紧迫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也因此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7.
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媒介素质和媒介素质教育是国际传播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领域。媒介素质即能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 ,能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质教育的目标从其初期的抵制、抗拒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 ,发展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媒介素质教育不仅应与传统学校教学相结合 ,而且是民主社会中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国实施媒介素质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8.
This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is devoted to a symposium on theory and media economics research. Media economics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ome in communications disciplines as being a field of research that is a theoretical in nature. As readers will discover, the articles in this issue of the journal invalidate the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9.
《Journalism Practice》2013,7(4):530-546
Nearly 80 years of accurac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documented that the press frequently errs, but empirical study about news accuracy elsewhere in the world is absen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ccuracy audit of Swiss and Italian daily regional newspapers. Replicating US research, the study offers a trans-Atlantic perspective of news accuracy. To compare newspaper accuracy in Switzerland and Italy to longitudinal accurac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udy followed closely the methodology pioneered by Charnley (1936) and adapted by Maier (2005). News sources found factual inaccuracy in 60 percent of Swiss newspaper stories they reviewed, compared to 48 percent of US and 52 percent of Italian newspapers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wspaper inaccuracy—and its corrosive effect on media credibility—transcends national borders and journalism cultures. Nowadays, digitization offers new ways of implementing correction policies. Media organizations need, however, to adapt to these changes and to adapt their structures in particular to new forms of participative and interactive two-way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20.
《Communication Teacher》2013,27(4):227-233
Courses: Media and Society, Media Literac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Mass Media and Pop Culture.

Objectives: This semester-long activity uses an integrated i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media studie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research method of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and help them become more critically vigilant media consumers. To this end, students create a valid and reliable codebook for the purpose of content analyzing a mass-mediated text for its treatment of a dominant discou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