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相关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呈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里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黄颖  叶冬梅  丁凤  徐畅  张琳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2):142-154
[目的/意义] 开展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有助于梳理技术发展脉络进而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做出合理预测,对识别科技优先领域、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在梳理技术演化与技术演化路径的相关内涵的基础上,简要辨析了技术演化路径相关概念;进而从专利文献中的不同信息出发,从专利分类、专利引文、专利文本以及融合多种字段信息来总结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的主要进展,并进一步归纳出该主题的整体发展趋势。[结果/结论] 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主要趋势包括:数据来源从单一数据转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研究方法从注重定量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注视角从历史演化路径识别转向未来演化路径预测,应用场景由一般性技术到颠覆性技术转变。  相似文献   

4.
自图书馆学概念提出以来,已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主题,可将其研究对象划分为机构范式、社会学范式、信息范式、知识范式和人文范式五个阶段。不同研究范式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研究热点或主题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每个阶段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与发展。总体上,图书馆学研究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向:一是从技术、经验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二是从静态的客体观演变为动态的过程观;三是从系统的结构主义转向更为本质的认知主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演化,近似地遵循人类认知演化模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演变的成因,既有学科发展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科内在因素,还有本学科认知主体因素。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历程看,图书馆及其事业的发展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影响较大,也是其演变发展的主要动因。图3。参考文献59。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档案学学科主题快速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分析一定时间国内档案学的主题结构及演化状况,梳理国内档案学科近20年来的发展脉络。获取1998-2017年间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共现关系分时段构建主题网络,展现不同时期档案学的主题结构;根据相似度判断主题之间的演化情况,勾勒出档案学科研究内容的动态变化。根据主题的演化情况得出7条演化路径并归纳出演化的规律;引发学科主题变化的原因有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形态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等;预测未来数字档案、档案文化、档案公共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整合等仍是学科的研究重点,更加重视面向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与其他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跨学科范围越来越广泛。研究结果有利于档案学领域学者把握学科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Web2.0环境下的信息过滤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过滤的概念及其类型,接着从信息订阅、信息推送、信息阅读几个方面分析了RSS中的信息过滤;从垃圾信息过滤、个人知识管理、个性化主题社区的形成、博客搜索引擎几个方面分析了Blog中的信息过滤;从信息组织体系、信息发布的质量控制、信息向知识的转换几个方面分析了Wiki中的信息过滤;从分众分类、个性化信息聚合、兴趣聚集和共享几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书签中的信息过滤,最后总结了目前Web2.0环境下信息过滤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信息过滤将最终实现语义级的智能信息过滤。  相似文献   

7.
简述社交问答网站信息可信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社交问答网站信息可信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指出并认为社交问答网站信息可信度分析的关键问题应该从信息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情境两方面入手;结合问答信息的特点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概念框架来分析用户判断信息可信度过程的动态变化,对社交问答信息可信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角度探讨数字图书馆发展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演化也是社会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发展变化的缩影,数字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文章从数字图书馆内容建设、体系结构、服务模式、概念内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数字图书馆演化进程,对于全面了解数字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构建语义化知识服务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在语义Web环境下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各种语义Web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开发应用的现状和问题,本研究融合国际基于Topic的语义知识组织技术,结合国内的需求,提出了“语义主题模型”,目标为构建可实施的语义化知识系统。文章首先对以“概念化主题、主题关联、语义标签”为内涵的“语义主题化模型”概念进行定义;其次,设计基于此模型的语义化知识系统框架;再次,对相关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未来开发工作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10.
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微博信息可信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微博信息可信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指出这些研究的不足,并认为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的关键问题是微博信息特征的提取和可信度分析方法的设计;结合微博信息的特点及已有研究成果,指出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的核心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社会网络分析、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最后总结全文,对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iSchool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张为背景,以iSchool运动相关文献为依据,梳理iSchool运动对LIS和iField两个学科的认知,然后从学科历史性、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角度反思当前认知。反思结果显示,尽管iSchool运动是一场针对原图书馆情报学院的教育改革运动,却伴随着影响更加深远的学科重组。图书馆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作为运动发起者的原生学科,是其首要的重组对象;iField作为其致力打造的新学科,则是其期望的重组结果。在这一重组过程中,LIS被严重曲解,iField被过度期许。本文认为,将iSchool运动建立在上述认知之上,会使LIS学科、LIS教育甚至iSchool学院都面临巨大的自我否定风险,因此建议iSchool学院在区分LIS学科(LIS as a discipline)和LIS社群(LIS as a community)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初的LIS教育危机。图3。参考文献65。  相似文献   

12.
Web 2.0环境下用户生成视频内容质量测评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Web2.0理念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视频类用户生成内容数量激增,影响日增,然而其整体的质量问题却有待改善。目前关于Web2.0环境下视频类用户生成内容质量测评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在相关研究综述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基于学术和实用的视角,提出一套多层次、多维度、多方法的质量测评框架,并就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工作及亟待突破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李京 《编辑之友》2018,(5):55-60
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体公信力研究多专注于媒体信度测量,鲜有从"公信力"这一概念出发溯源.媒体公信力不仅仅是指媒体可信度的测量指数,还包含着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媒体信任是受众对媒体专业性的一种认知与评估,是社会信任的一种.文章将传播学研究进路与社会学研究视角相结合,归纳我国媒体公信力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已成为消费者健康信息搜寻的重要渠道。Web 2.0环境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形态嬗变使在线健康信息环境日趋多样与复杂,用户在异质信息源中选择恰当健康信息的难度显著提升。本文基于启发式信息处理视角,从理论层面梳理启发式与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构建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实验研究法,以受控健康信息文本与启发式信息线索网页框架构建实验材料,并招募高中生群体这一典型的数字原住民作为被试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各类健康信息来源中的启发式信息线索对数字原住民的可信度判断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机构信息源线索的出现会显著提高数字原住民的可信度评价。数字原住民对机构信息源的可信度评价显著高于商业信息源与社会化媒体信息源,而商业信息源与社会化媒体信息源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数字原住民的健康信息行为模式,并为政府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更好地构建健康信息平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Using a conceptual analysis approach, how identity has been theorized in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literature was explored.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esearchers have employed five approaches when conceptualizing identity: identity as personal project, identity and social groups, identity as self-presentation, fragmented discursive subjects, and intersectional, hybrid and global identities. Structure and clarity are brought to a complicated concept often used to understand people's information behaviors.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key factor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suggest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基于Web2.0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特征出发,系统介绍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Web2.0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模式,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Web2.0个性化信息服务所涉及的人、信息资源、技术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义网的快速发展,本体构建已经成为了语义网应用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该领域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统一的方法作为指导。本文引入形式概念分析的理论方法,探讨如何将形式概念分析应用于本体构建中。首先分析了本体与形式概念分析的联系,接着对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构建领域本体的代表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最后结合情报学领域本体构建实例对形式概念分析在本体构建中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Web 2.0 sociable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software are presented as enablers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for organizations, clinicians, patients and laypersons. They includ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social bookmarking, folksonomies, social search engines, file sharing and tagging, mashups, instant messaging, and online multi-player games. The more popular Web 2.0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namely wikis, blogs and podcasts, are but the tip of the social software iceberg. Web 2.0 technologies represent a quite revolutionary way of managing and repurposing/remixing onlin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repositories, including clinical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raditional Web 1.0 model. The paper also offers a glimpse of future software, touching on Web 3.0 (the Semantic Web) and how it could be combined with Web 2.0 to produce the ultimate 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 Although the tools presented in this review look very promising and potentially fit for purpose in many health care applications and scenarios, careful thinking, testing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are still need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best practice models' for leveraging these emerging technologies to boost our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ductivity, foster stronge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support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ME/CPD) and patien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