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社会化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社会化媒体获取信息。对于传播学研究而言,了解用户如何对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可信度作出判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微博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以实证的方式对社会化媒体用户的信息源感知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对机构微博主(信息源)的感知信任度要显著高于个人微博主(信息源),专业型的"意见领袖"相比之社会名人更容易获得用户的青睐。包括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微博使用习惯和微博谣言/虚假信息感知在内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会对用户的信息源可信度感知造成影响。这些实证分析结论为进一步对社会化媒体信息源可信度开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Web 2.0时代网络健康信息体量的激增,人们普遍对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信息质量产生忧虑,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失真健康信息存在于互联网中,对信息接受者主观感知造成误导,并对消费者的健康知情决策带来潜在威胁。消费者在失真健康信息误导下所作出的健康决策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后果,因此理解消费者对网络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公民健康教育与全民健康促进都将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分别从信息特征与个体特征视角归纳出消费者对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若干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研究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各研究问题,问卷设计利用信息话题与信息表征框架两个维度,选取八则失真健康信息作为问卷阅读素材,在对健康素养的测量上借鉴并汉化了国际通用的最新关键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在信息特征方面,失真信息的表征框架与信息话题对消费者可信度判断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效应;在个体特征方面,年龄、性别、健康素养等因素对消费者失真信息可信度判断具有显著影响。图1。 表4。 参考文献61。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社会化媒体用户进行了在线随机抽样调查(N=754),旨在探究中国网民如何评价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并比较传统媒体、web1.0网站和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高低,还探讨了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发现:在三类媒体中,传统媒体仍被认为最可信,社会化媒体尽管被使用得越来越普遍和频繁,但其可信度却在三者中最低.在具体指标上,准确性是社会化媒体得分最低的方面,客观性则得分最高.教育程度与年龄对社会化媒体可信度评估有负面影响;传统媒体及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用户的获取信息动机积极影响着社会化媒体的可信度;但社会化媒体使用经历越长、参与行为越多的用户,反而对其可信度评价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失真健康信息滋生和分享传播的温床,探索失真健康信息特征对用户分享意愿的交互影响机制,能够为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助力。[方法/过程]聚焦于失真健康信息特征中的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个方面,结合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两种中介机制,提出9个研究假设、1个研究问题。通过设计2×2×2的参与者内部实验情境,收集223名参与者的1 784条实验数据,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路径分析对假设和研究问题展开验证探索。[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种启发式线索对用户分享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彼此间存在交互叠加效应。同时,被扭曲的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在这种促进关联中扮演关键中介作用,是用户分享失真健康信息的重要前置因素。影响机制研究加深了对互联网失真健康信息传播行为的理解,并为各方开展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云环境下档案数字资源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显现。为保障云环境下档案数字资源信息安全,论文提出构建档案数字资源信息安全保障社会化推进模式。立足云环境下档案数字资源信息安全的多元主体保障体制,探究相关主体的工作责任与工作重点,对云环境下档案数字资源社会化安全保障的协同推进提出建议。构建云环境下以政府为主导,档案保管机构参与,云服务商、行业组织、第三方可信云服务认证机构、档案利用者及社会公众为社会协同力量的档案数字资源信息安全保障社会化协同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内容聚合对于其开放平台建构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超人际传播模型,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探索其社会性的传播线索图景,最终为探析社会化媒体的本体意义寻找出路.本研究发现,内容聚合为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突围与超人际模型的探索推进了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而内容聚合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彰显着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有效获取与可信度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的有效获取一是要合理利用网络检索工具,迅速地查到信息源;二是要对捕捉到的信息源进行分析,正确地选择目标信息源;三是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准确地攫取答案信息.文章从文献型、数值型和事实型三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检索典型案例,分析了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可信度问题,为网络信息可信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有关实验结论为基础,阐述了用户在数字环境中的行为理论和行为特点;利用媒体方程式理论说明了用户在现实环境和数字环境中行为的共性;重点讨论了数字环境对用户的影响,并从数字环境的社会线索、品质线索、信息的组织与检索以及用户的在线体验方面,论述了用户在数字环境中的行为特性。  相似文献   

9.
韩蓄 《出版科学》2013,21(1):47-49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面对新兴数字媒体的挑战,为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需要跨越新旧媒体的鸿沟,跨媒体运营和发展。通过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多渠道合作,促进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在内容信息、受众资源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实现多赢。  相似文献   

10.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1.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how social media affordances influence individuals’ source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risk information, specifically examining how bandwagon heuristics interact with different identity heuristic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MAIN model and warranting theory serve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bandwagon cues and identity cues embedded in retweets and users’ profile pages for health and risk onlin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 posttest-only experiment with a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participan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online heuristic cues impact the judgments of competence, goodwill, and trustworthiness. Authority cues strongly influenced source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A reverse-bandwagon effect was observed in influencing source credibility judgme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探索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要素及内在机理,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和用户的健康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刺激-反应-机体(S-O-R)理论和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对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感知过程及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从关注诱发、态势感知、情绪发酵、统觉控制4个阶段,构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 阐释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生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要素与各阶段机理的内在关系,提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报道的可信度分析与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信息中介机构在向用户进行信息专题提供时,对于信息尤其是含有主观判断的软信息,应建立一套信息筛选机制,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或事物:首先通过信息文档特征项的选取与处理建立“特征项—文档”矩阵,其次将其与本体模板进行对照来对信息文档集的完整性、平衡性进行检验;最后给出信息文档集的可信度参考测量模型与案例。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意义] 识别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以期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的测度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也为用户和社交媒体平台判别虚假健康信息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 采集1 004条社交媒体健康数据,利用程序化编码抽取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关键特征,运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揭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显著特征,并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具有表面特征、语义特征和来源特征3个维度、11个主要特征以及29个子特征。其中,社交媒体上食品安全主题的虚假健康信息在"术语包装"特征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夸大事实"为社交媒体上常见疾病主题虚假健康信息的显著特征;社交媒体上养生保健主题的虚假健康信息具有"元数据缺失"和"假借权威"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风险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仅是衡量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催生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社交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改变了风险传播的景观,使得风险认知和媒介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临近核电站建设区域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查,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对受众风险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的质量对受众反应的作用过程。结果显示信息质量可以通过影响用户的风险认知、风险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三个变量影响其风险信息搜索行为,从而证明社交媒体所构建的信息环境会显著作用于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本研究的发现期待可以为风险传播中的有效公众沟通策略以及线上风险信息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微博信息可信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微博信息可信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指出这些研究的不足,并认为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的关键问题是微博信息特征的提取和可信度分析方法的设计;结合微博信息的特点及已有研究成果,指出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的核心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社会网络分析、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最后总结全文,对微博信息可信度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librarians is established with regard to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knowledge practices. The global phenomenon of false and untrustworthy information circulating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paints a new issue that librarians must conquer. Messages, content, new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web make it challenging for librarians to educate users as to where the sources come from and the need to evaluate for credi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During the pandemic, and with a surge of information disorders on social medi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commended building resilience to misinform-ation and engaging and empowering communities to take positive action. This research seek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librarians in an infodiverse environment, specifically by exploring how Filipino librarians applied aspects of their knowledge practices to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media health information during the pandemic.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While the Internet is a popular source of health information, health seekers’ inadequate skills to locate and discern quality information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ir healthcare decision‐making. Objectives: We aimed to examine health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ppraisal behaviours among young, heavy users of the Internet. Methods: In study 1, we observed and interviewed 11 college students about their search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of websites. In study 2, three health experts evaluated two websites selected as the best information sources in study 1. Results: Familiarity with health websites and confidence in search strategies wer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search and evaluation behaviours. Website quality was mostly judged by aesthetics and peripheral cues of source credibility and message credibility. In contrast to users’ favourable website evaluation, the experts judged the websites to be inappropriate and untrustworthy. Conclusion: Our results highlight a critical need to provide young health seekers with resources and training that are specifically geared toward health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ppraisal. The role of health seekers’ knowledge and involvement with the health issue in search effort and success warrants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国外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从用户年龄、种族、居住区域等研究视角综述近年来国外健康信息搜寻行为(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HISB)研究的主题、主要发现、研究方法等。结果表明,HISB研究的主题包括:搜寻的动机、目的;影响搜寻行为的因素;搜寻的途径、内容和手段;与HISB相关的方面,如网站信息质量、可信度、对健康实践的影响等。HISB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等研究方法,其中定量数据分析是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最后,分析国外HISB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使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必须充分考虑可信度问题。国际iSchools运动衍生出的iField学科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代表,也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信息相关学科有一定交叉。iField视域下的可信度研究涉及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本文梳理过去二十余年间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首先,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可信度研究进行溯源;其次,基于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变迁的双重视角解析可信度研究的主题演化逻辑,总结可信度研究在Web 1.0、Web2.0、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四个标志性阶段的研究重点与难点,并提炼出可信度研究的主题演化框架;最后,从概念内涵拓展、研究方法革新、可信度话题延展等角度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前沿展望。本文希望厘清可信度研究的发展脉络,推动可信度研究的进一步拓新,为未来网络信息资源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