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适应儿童发展规律,根据新课程理念进行系统性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从教师的角度就这四方面来研讨如何让小学生的品德课堂"回归生活",构建起"生活问题课堂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课堂教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效达成"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
课堂目标教学 ,是指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通过教学过程的目标化及其目标的具体化来系统控制教学活动 ,以改善教学结构的一种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具体化的确定和实施 ,在指导、鼓励和调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一、目标教学的指引和导向功能教学活动及其过程是复杂的 ,也是多变的。既有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认知和思维方式 ,也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认知和思维方式 ;既有学生之间多方的信息和情感交融 ,也有教师与学生之…  相似文献   

3.
评价是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进程的"助推器",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利用"集福卡""星级评价卡"能积极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理念的革新,使课堂教学发生新的变化,但是也使得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日益增加。小学生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既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教师教学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影响。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定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使得人的主体意识更加得到尊重和承认,有利于良好德育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小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法律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困惑,对小学德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小学生品德行为的偏差,突出地表现为品德行为脱节,认识与行为不一致。大部分学生对品德规范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较高,但一些学生的品德行为水平却较低,表现如:“忘形娱乐、“追星”…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对小学生优秀素质的培养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生活化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及良好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且其认知行为具有突出的情绪化倾向,因此,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求,这样小学生才会积极配合,数学教学才会有实际意义.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先进性、趣味性、直观性和实效性满足了小学生的主体需求,也为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提供了开放化的教学氛围、直观化的教学方式、主体化的教学过程和高效化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对于小学生的高效认知、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卞康斌 《成才之路》2014,(32):87-87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品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中学生的活动化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广泛运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但由于很多教师对活动化教学理念认知的偏差,很多教师无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为活动而活动,造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偏离。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品德课堂中的方向,避免造成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一、力避活动目标的偏差分离(1)防止目标的笼统泛化。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准  相似文献   

9.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讨活动,已经受到关注。一直以来,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后,由于教学管理、教学方式等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习惯、方法等方面往往不能很快认同和适应。而我们通过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之对比研究,就能够深化对彼此的教育情境和学生认知特  相似文献   

10.
课堂理答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手段。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借助智慧理答来引领小学生进行高效化的品德学习。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三种"智慧理答"方式。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对话教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被大力提倡,它革新了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是当代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精神。思想性和人文性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特征。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独白"式的教学使学生认知与情意相分离、认知与行为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独白式教学面临的危机与困境,说明了它已无法继续担当思想政治教学主导方式的角色,思想政治教学理应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育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把品德课与生活实践作为小学生基本的课程之一。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师也应该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小学品德教学的方法,更好地把品德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本文就品德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现状、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育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把品德课与生活实践作为小学生基本的课程之一。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师也应该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小学品德教学的方法,更好地把品德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本文就品德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现状、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品德评价的核心是育人,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德育要求和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是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师生间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和充满信心的有效交往过程。教师是品德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除平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品德教育外,还应利用品德评价这一手段,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品德进行矫正,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健康发展。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中心小学自2004年开始参与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农村小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与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一堂课的目标、教学、测评需要一致性,整个过程应该渗透"以学定教"的目标、教学、评估一致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有效的师生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笔者作了如下探索:一、定准师生互动的"起点"l.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中受到品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对品德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品德教学,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实施主体,应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以专业眼光进行观察而"发现",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心理困境,促进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与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