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载体,南通作为沿海开放的地级市,同样面临着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通过对南通主城区——崇川区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揭示了目前南通城区在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南通实际,分析了南通在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提高南通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率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南通“十三五”时期“人文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和目标定位作出研判,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进一步弘扬城市人文精神结合,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发扬光大“凡人善举”,全面提升市民人文素养;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南通社会文明程度;做强志愿服务品牌,努力拓展人文关怀新领域;全面提升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工作水平;拓展文化建设工程,扩大文化储量和流量,形成多元开放的城市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3.
城市定位及其理论基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全球化等系列浪潮的推动下,很多城市都开始审视自身的定位,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重新定位和国际化定位。城市定位是一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形象定位等。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城市,其发展定位的理论基点也各不相同。21世纪初期城市定位的理论基点主要有分工理论、都市圈理论、区位理论、共生理论等。研究城市定位的内容及城市定位的理论基点,可以为科学制定城市定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苇甄 《教育文化论坛》2012,4(5):125-130
地方教育和地方、地方人的关系,是地方教育文化研究的中心课题。教育之乡是地方教育文化的典型范式,也是南通教育的文化标识。南通教育之乡和近、现代南通城适以相成、共生共荣;南通教育之乡和南通乡人的品格相辅相成、共同冶炼。自觉反思南通教育和南通城、南通人的文化关系,是加强教育之乡建设、不断推动城市改革发展的必须。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南通“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重要抓手,也是今后发展的总定位与最终目标;新时期推进南通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着重实施八统筹,加快形成区域发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分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环保和社会形态八个一体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南通建设枢纽门户城市的战略意义、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的基础上,提出南通枢纽门户城市建设的定位是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长江经济带连接亚太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的桥头堡,第三次工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其主要工作是加强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陆海统筹深化改革开放,以文明城市建设提升门户城市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7.
南通处于铁路网的"神经末梢",铁路发展不能满足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沪通铁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南通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南通区域物流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沪通铁路产生的经济效应,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南通区域物流发展的定位和重点,最后指出了南通区域物流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南通处于铁路网的"神经末梢",铁路发展不能满足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沪通铁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南通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南通区域物流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沪通铁路产生的经济效应,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南通区域物流发展的定位和重点,最后指出了南通区域物流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南通市女装市场作为案例,通过市场调查,结合服装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把实际调查与统计的数据运用图表进行系统分析,对南通服装市场的营销和发展定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南通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针对南通创新能力提升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建议南通市从强调规划引领,聚焦优势产业链发展;找准功能定位,形成区域有效产业链分工;模糊城市边界,加快构建都市圈联合体;优化营商环境,突出城市创新服务优势四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构建都市区是我国大城市在高速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增长与演进的必然趋势。南通地处江苏省沿江沿海经济发展轴交汇处,作为“承接苏南、带动苏中、苏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及上海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之一,是江苏省实施海上苏东战略的重要城市。但目前南通市区的发展还存有规模过小、空间短缺的问题,因此建立南通都市区,制订统一协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十分必要。南通市都市区的空间发展战略既要考虑都市区整体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各空间单元的发展要求,还要考虑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类型空间的协调发展,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和空间尺度研究与制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利用主流产业梯度理论来研究南通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文章分析了南通与台湾间存在着区域间的梯度差,故能发生产业转移与承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通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动因、影响因素等,并进而提出了南通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两大国家战略为南通推进沿海大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条件。南通沿海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将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整合,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有利于构建支柱型产业集群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区域板块,有利于更好推进南通沿海产业转型升级。南通沿海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南通沿海开发全省领先。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它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影响着一国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尚处雏形状态的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研究黔中城市群内各区域产业结构,借以促进城市群内各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整个贵州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必须借助有效的载体着力破解阻碍发展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发端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克服了"产业园"等发展载体功能单一的弊端,把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不仅关注产业集聚,同时还关注人口的集聚以及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匹配;其本质上是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良、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方向的"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空间载体",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平台。理论上,特色小镇可以定义为"具有明确且独特产业和文化定位,拥有良好生活和生态环境,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因此,它既是承载人才、资本等高端发展要素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城乡空间布局中一项重要的"节点"创新;不仅可以布局于城市和郊区,更可以灵活地布局于农村地区,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成为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业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依据南通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反映了当前南通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现状,揭示了南通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芜湖市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及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至2007年芜湖市房地产业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城市人口和城市化率实现了稳步增长,对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生活城市化及城市规模扩大具有推动及制约作用。芜湖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完善税收体系,建立房地产信息体系,提高房地产产品消费能力,加强房地产企业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产业和城镇发展作为南通沿海开发的两大重点支撑,推进两者融合发展的意义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文章在分析南通沿海前沿区域产业和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从坚持规划引领、促进资源整合、强化区域协调、提升配套功能和创新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对南通沿海前沿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难以吸收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这个前提从中国近代延伸到当代依然存在。它要求发展中国经济须兼顾农业和工业,实行乡村和城市的相互补充。只有如此才有望解决单一城市化难以应对的劳动力就业、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等发展瓶颈,而“南通模式”的精华恰恰是农业工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现今在江、浙、粤、闽等地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密不可分,显示出“南通模式”的发展理念不仅在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中具有开拓性,也对当前的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战略性启发意义。张謇研究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近代史领域。将张謇及其事业置于古今变动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整体考量,将“南通模式”与国情、时代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征相联系进行评判.是深化张謇研究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20.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结构;必须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